希望好书法的“味道”,不是“丑书”的遮羞布

(本文系个人主页视频的文字版,看过视频的可以略过,时间珍贵)

今天看了书法网一痴老师和张旭光老师的一个访谈,阐释书法的标准是什么?

看后对“味道”这个词有不一样的理解。

张旭光老师作为一名资深书法评委,看过无数件的书法佳作,谈到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总结了四个字,即“到位”与“味道”,这四个字也成为各种书法展览的一个评判导向。

张旭光老师阐述“到位”的含义,总结起来即为作品在笔法上行云流水,在结构上百看不厌“味道”的含义,总结起来可表述为表达独特,风格鲜明

评委的这个评选标准也成为创作者的创作标准,这是必然的。

这四个字品味起来的确有指导意义,通俗地理解就是必须要先入古,然后再出古。不入古不行,不入古就是取法没来路,就是江湖;不出古也不行,不出古就是描字,就是复印。

但是,要细品这四个字,还是不能把这个标准说明白,问题就在于“味道”这两个字。

“到位”好理解,这话也没毛病,因为有古人的法帖在那里放着,有个标准在那里立着,写的到位不到位,和古人这些法帖比一下就知道了。

而“味道”这个词就没有标准了,它是纯感性的,它是模糊的一个概念,就算作品的“味道”客观存在,不同的人观感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吃一道菜,有人会觉得恰好合口味,有人觉得可能是咸了或是淡了,一个道理。

所以,不同的评委看同一件作品能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完全是有可能的。

就像去年网传的一次魏碑大赛获奖作品,大部分人看那件作品是丑书,这就是不同的人品读一件作品会感觉出不同味道的例子。

张旭光老师自己也说,在一次评选中从初评刷下来的作品里打捞上来的,到最后还获奖了,这是初评的评委和终评的评委有不同口味的原因。

所以,如何把握“味道”的标准,我觉得有两个方面要把握,一个是包容,一个是度。

包容,就是评委要包容各种风格的作品,评委对自己不擅长的书体和风格的作品要包容,而且要能看出好坏优劣,这一点评委们也都能做到,问题是“度”如何把握,这个没有标准。

如果作品以古人的字形和用笔为主基调,加入一些自己喜欢的元素,这样的作品好评判,一看有来路,评选时比较保险,容易通过。

但如果作品个性风格特别强烈,不容易一眼看出学的哪家哪派,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危险,很可能死在第一轮评选,也可能最终获奖,这个就要看评委眼里的“味道”是该如何解读了

所以,“味道”是人为感知的,就看你摊上什么样的评委,说得夸张点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因此,好书法的标准,仅有到位和味道可能还不全面,还要加上一些界定因素,比如说审美,作品必须有美的趋向。

并不是说与众不同就是美的,也不是说古人留下的所有的法帖全都是美的,更不是说学古人不美的东西也能获奖。

美与丑,是对立的一种矛盾,不是说丑到极致就有古拙的美,也不是说美到极致就是印刷体美术字,丑有丑的原因,美有美的道理,这一点评委和书友们认同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