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人文 ‖ 1390】评论 · 河南新乡 张一博 ——《生态美学视域下石舒清的创作研究》
生态美学视域下石舒清的创作研究
文‖河南新乡 张一博
内容提要:石舒清作为宁夏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均建构出西海固独特地域诗性空间,流露丰腴生态美学意蕴,彰显丰厚人文精神价值。论文主要从三个向度强势打通石舒清作品内部肌理,深度开掘文本内蕴的生态美学理念,体现民族文化心理指引下美学情趣与审美追求,对宁夏地域身份的认同引导其创作深层审美取向,诗化语言穿插与生态意识书写使其作品更具时代魅力。
关键词:石舒清,生态美学,动植物,西海固,诗性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生于宁夏海原,是知名作家与编剧。1987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田长工小传》;1994年,《苦土》获宁夏文艺评价特别奖;2000年,与陈继明、金瓯成为“宁夏三棵树”;2001年,《清水里的刀子》获鲁迅文学奖;2004年,小说集《伏天》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18年10月,《红花绿叶》在平遥国际电影节首映。
笔者经对近年学界针对石舒清创作研究热点进行梳理,窥视到以往学者们侧重于作家的影视化改编、比较研究、乡土书写、女性书写、伦理书写、儿童书写、都市书写、底层叙事、空间叙事、苦难叙事、农事叙事、民俗叙事等研究层面,而在生态美学向度上的挖掘稍显薄弱。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生态美学学理为参照,较以往研究主题更为新颖,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企图从多维角度开掘出石舒清作品内蕴的生态美学观,深挖石舒清创作中的丰厚人文精神价值,推动宁夏文学审美研究整体发展进程。
论文主要从生态美学的界定及发展历程、意象符号内隐的生态审美功能、生态美学理念的建构彰显的价值三个向度挖掘石舒清作品中的生态美学内涵,从中透视出作家以建立温馨家园为宗旨,以人类更好实现审美化生存为旨归,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带给人们丰厚审美意指。
一、生态美学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生态美学是新兴学科,理论肇始西方,却在我国得以成熟,中国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还借鉴西方生态存在论哲学与环境美学学科,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下我国现状,力求建构符合中国生态实际、充满中国特色生态智慧的理论形态。我国生态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今成为新学派——“生态美学派”,我国学者曾繁仁定义为:“狭义生态美学仅指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广义生态美学则不仅指人与自然,还包含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均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i]纵观生态美学学科在我国发展历程,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1991年初,台湾学者杨英风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成为我国首篇系统论述生态美学的论文;1994年,李欣复教授发表《论生态美学》一文,针对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与前景进行探讨,诞生三大美学观念。
生态美学历经90年代的洗礼,21世纪初便开始深化阶段。2000年,徐恒《生态美学》的出版作为我国首部生态美学专著,弥补之前空白;2002年,袁鼎生的《审美生态学》出版;2005年,袁鼎生的《生态视野中的比较美学》出版;2007年,袁鼎生的《生态艺术哲学》问世;学者的专著论文相继产生,从多维角度对生态美学进行深度阐释,此时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深度拓展。
二、意象符号内隐的生态审美功能
意象是我国美学学科建设核心范畴之一,意象符号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在石舒清主观情感投射下带给人愉悦审美体验,完成西海固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诗意空间的美学标识。朱志荣认为:“意象创构是主体通过体悟外物呈现为空灵之象,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也是主体通过直观体悟诱发情感与想象,力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其中体现体悟、判断与创造的统一。”[ii]《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指出:“审美活动的过程是意象创构过程,从中体现物我生命的贯通。”[iii]
《果院》中一对夫妇通过对果树精心修剪,使其茁壮成长,这是文本中的一条明线,暗线是女主人公对年轻师傅莫名萌生的情愫,却被女人抑制。作者建构果院这个封闭生存空间而辽阔精神疆域,体现万物皆有灵性特质,传达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花开时节》《清水里的刀子》等作品均对动植物意象倾情书写,赋予其人性,使其进入阅读视野,丰富审美空间,使大众与他们直接进行心灵层面上的对话,感悟他们孤独或高贵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丰盈的灵魂品格,尤以《清水里的刀子》中的“牛”这个动物意象为代表,故事背景设置在普通农民家庭中,马子善老人妻子亡故,儿子宰杀家中大牲“牛”,而“牛”在看到水中锋利的刀刃之后,拒绝吃喝,以便用清洁内里迎接死亡,作者把“牛”这个动物意象抬到一定高度,给予其深层人文关怀,让人正视动物内心丰富性,彰显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人与万物共生审美主题。动植物意象是石舒清作品意象群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特审美意象,是作家内在心境与本我情感外化形式,在不同本文中以迥异方式组接并呈现,借机管窥创作主体情志并扩展文本诗性审美想象空间。
石舒清以传统观念附加于动植物意象本身,塑造出主体情态与外在物象和谐统一模式,体现作品中意象符号内隐的生态审美功能。因此,作品中审美意象的再创造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实现审美超越的一种实践追求与话语模式,标志着艺术形象创造过程中主体化外在简单物象为丰蕴内涵意象的审美实现。作品中的意象类群具备愉悦读者身心的生态审美价值功效,是主体在审美体验中对物象、事象与主体自我情思价值判断的结果,体现个体生命与天地交感多元共生审美意识,反映了作家对“生生之为大德”生命美学理念的推崇。
三、生态美学理念的建构彰显的价值
石舒清立足西海固奇特的地理空间,丰沃中华文化、独特地域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共同滋养作者童年时期的内心世界,天人合一等文化因子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成为其日后创作诱因,在不断写作过程中,这些文化基因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活,经过后期加工改造,被自然而然地投射文本中,变成独特的审美意象。动植物意象均体现作者内隐的情感倾向与人文关怀,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作品中达到极致,对人类中心主义予以强烈批判,同时,作者还关注人文生态维度,对处于迥异生存境遇下的个体予以关照,探幽他们精神世界,体会贫瘠生存条件下的底层人物拥有的灵魂高度。如《表弟》中的宁夏乡村残疾青年古柏与少女阿西燕,两人在家庭安排下成亲,内心却各自怀揣隐秘,不断试探过程中双方得以和解,灵魂达到契合,苦难可以消解,人格恢复健康。作者笔下人物往往遭受生存与精神苦难的双重压抑,如果生存苦难带给他们的是身体折磨,那精神苦难带来的则是人性异化。作者触及当代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对他们施展人文关怀,感悟他们不为人知的情感认知,关注他们精神生态健康,彰显生态美学理念在文本中的重构与再生。
生态美学作为新型美学形态,为生态危机下的必然产物,反映人类面临环境危机时在人文与精神维度的焦虑。它以崭新的生态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万物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关乎人与自然、社会、本我等多重审美关系研究,旨在建构一个遵循生态规律的审美世界;它作为一种探求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有机统一的美学新形态样式而存在,致力于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审视人类审美活动特性。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生态美学理论内核,消除了人类中心论弊端,文本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和谐共生等理念表明作者以原初生命体验对抗后工业时代文明异化的决心,现代化浪潮的飞速席卷不仅带来以动植物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的失衡,也有以人为代表的精神生态层面上的焦虑,这一系列危机都在强烈呼唤生态文明的产生。因此,作者始终怀揣人道主义精神,高扬生态美学绿色旗帜,洋溢着的生机勃勃的气息为当代社会的生态困境注入全新活力。
四、结语
石舒清身为宁夏三棵树之一,创造出系列经典人物群像,引领读者走进西北特殊地域空间,感悟地域特色诗性文化,领略异域文化审美魅力,给大众带来愉悦审美体验,其文本内部肌理充盈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乡愁美学独特气质,充实作品象征内涵与文化底蕴,石舒清以乡土生活实践逻辑,执拗探寻贫瘠大地上的生存价值。现代社会急剧转型中潜在的精神坚守与文化认同,共同构成石舒清文学作品中内隐的审美张力,在生态美学理念指引下,其创作呈现出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交斥下的西海固乡村图景。
他运用诗性语言对生存环境持以深情回望,对西海固自然与人文生态始终予以人文观照,并借鉴生态美学理念描绘与审视社会现状,对文本中的生态美学进行再阐释。在人文精神失落与信仰危机弥漫的后现代社会语境中,这种审美取向尤为重要。论文立足于石舒清作品创作,以生态美学研究作为学理依据与个案资源对作家作品进行观照,对其审美体验展开剖析,借此窥探宁夏作家生态审美情趣,不仅含有民族原始思维习惯与审美表征,还有对世界朴素观察。
作者选择把具备显著地域特色与地理因素的外观之象纳入文本的创作,使之自然而然地进入读者视野,承载作者主观意愿上的情志,凝聚创作者与接受者主体精神深处的地理基因与地域认知,并内化为文本中作家浓郁地方情结,流露对本地域群体的高度人文关怀,文本借动植物意象传达出万物和谐与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情怀,体现生态美学观念在文本中的重构,从而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美学理念与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5):11—16.
【2】朱志荣.论审美活动中的意象创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6,(2).
【3】朱志荣、朱媛.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
Research on Shi Shuqing's cre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Zhang yi—bo
(school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As a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 in Ningxia, Shi Shuqing's works haveconstructed the unique regional poetic space of Xihaigu, revealing richecological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highlighting rich humanistic spiritualvalue. This paper tries to get through the inner texture of Shi Shuqing's worksfrom three dimensions, deeply excavate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conceptcontained in the text, embody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pursuit under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guide his deep aestheticorientation in his creation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Ningxia's regionalidentity, and make his works more charming with the times by his poeticlanguage interposition an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writing.
Key words:Shi Shuqing,Ecological aesthetics,Animals and plants,Xihaigu,Poetic.
①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5):11—16.
②朱志荣.论审美活动中的意象创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6,(2).
③朱志荣、朱媛.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
【张一博】河南新乡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