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中药)

麻黄,中药名。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目录

    生理特性                  2 地                   3 入药部位

    炮制方法                  5 性味                   6 归经

    功效                         8 主治                   9 相关配伍

    10 用法用量                11 使用注意           12 相关论述

13 麻黄的药材故事

生理特性

①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 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 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②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ra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③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麻黄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1] 

产地

1草麻黄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乌贼麻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3.中麻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1] 

入药部位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2]

炮制方法

①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②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③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④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1] 

性味

辛、微苦,温。 [3]

归经

肺经、膀胱经。 [3]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3]

主治

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1]

相关配伍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三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四与石膏配伍,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1] 

用法用量

2~10g。 [3]

使用注意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麻黄发寒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1]

相关论述

①《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②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③《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④《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
⑤《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⑥《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⑦《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⑧《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⑨《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⑩《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1] 

麻黄的药材故事

有位老中医,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小徒弟,很是喜爱,想把平身所学和     临床经验传授给他。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又不用心学习,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才学了点皮毛,认为自己都会了。就瞧不起老师,甚至收的诊金和卖药的钱,也不交给          老师,自己偷偷花掉,老师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去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老师还是不放心,叮嘱他说:“有一种药用时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随便开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行医卖药。徒弟自立门户后,没有老师在跟前管教着胆子更大了,虽说医术不怎么样,却什么病都敢治。没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干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衙门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老师的名字。县官命人把老师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给医死了!”
  老师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老师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知道医道深奥,后悔不该自以为是,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判老师认了错,表示痛改前非。老师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药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 时间:2018-02-26 08:35:50

  • 来源:老友生活

  • 作者:老友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麻黄的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的作用是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胸闷喘咳,支气管哮喘,小便不利。

基本概述

药名:麻黄

别名:蜜麻黄、泽都木

功效分类:发散风寒药、解表药。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胸闷喘咳、支气管哮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麻黄根:治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麻黄1.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麻黄根3--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细末扑身。

药材基源: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功效作用

1、麻黄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麻黄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麻黄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麻黄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麻黄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2、麻黄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药性论》

4、麻黄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5、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本经》

6、麻黄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本草衍义》)

7、麻黄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8、麻黄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9、麻黄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10、麻黄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别录》

11、麻黄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麻黄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12、麻黄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纲目》

13、麻黄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14、麻黄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珍珠囊》

15、麻黄对关节疼痛有效。《现代实用中药》

16、麻黄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17、麻黄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科学的民间药草》

18、麻黄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滇南本草》

19、麻黄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日华子本草》

20、麻黄用于水肿而兼表证:麻黄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21、麻黄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汤)

食用方法

1麻黄散

组成:麻黄(蜜酒炒)、蝉蜕(焙)、升麻(酒炒)、牛蒡子(炒)

用法:上为末。水煎服。

主治:疹出不速。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2麻黄散

组成:麻黄(去根、节)300克、款冬花(去芦、枝、梗)、诃子皮(去核)、甘草(爁)各150克、肉桂180克(去皮,不见火)、杏仁(去皮、尖,麸炒)9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好茶3克,同煎至120毫升,食后及夜卧时服。如半夜不能煎,可用药末入茶和匀,开水送下。

主治:咳嗽喘急,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心胁疼胀;兼治伤风咳嗽,膈上不快。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3麻黄散

组成:升麻(酒洗)、麻黄(蜜酒同炒)、人中黄、牛蒡子(炒)、蝉壳(去土足翅)。

主治:毒气拂郁于内,疹子淹延不出,毛孔尽闭,皮肤干燥;严寒之时风邪袭肺,玄窍为寒所闭,痧疹不得出,目微红,泪汪汪,鼻塞喘嗽,咽肿。

用法:水煎服。

论述:《古方选注》:蜜酒炒麻黄温卫发汗,酒炒升麻入营开泄温风,佐以人中黄清解温热,使以牛蒡、蝉蜕祛风出疹。

来源:《痘疹全书》。

4麻黄散

组成:麻黄3分、防风3分、芎䓖半两、防己半两、附子(炮)半两、人参半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心半两、石膏3两、杏仁20粒、羚羊角屑1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竹沥1合半,生葛汁1合,同煎7分服之。

主治:风痱。

禁忌:忌生冷、酢滑、猪牛马驴肉、蒜、麦、酒。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引《神巧万全方》。

5麻黄散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芎䓖1两、川升麻1两、防风1两(去芦头)、汉防己1两、桂心1两、羚羊角屑1两、酸枣仁1两、秦艽半两(去苗)。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中风。口面㖞斜,筋脉拘急。

制法:上为散。

来源:《圣惠》卷十九。

6麻黄散

组成:麻黄1两半(去根节)、防风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秦艽1两(去苗)、葳蕤1两、葛根1两半、独活1两半、汉防己3分、芎䓖3分、白鲜皮3分、牡丹3分、石膏1两、桑寄生1两、甘草3分(多微赤,锉)、黄芩1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加淡竹沥1合,更煎2-3沸,分温2服,每日3-4次。

主治:伤寒阴阳痉病,头痛壮热,百节酸疼,吐逆闷绝,口噤,腰背反张,手足强直,肉热脉数。

来源:《圣惠》卷十。

7麻黄散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防风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芎䓖1两、桂心1两、犀角屑3分、前胡3分(去芦头)、赤芍药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偏风,手足不遂,失音不语,口眼㖞斜。

来源:《圣惠》卷二十一。

8麻黄散

组成:麻黄1两(去根,锉)、防风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当归3分、川升麻3分、槟榔1两、犀角屑3分、赤茯苓1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风毒脚气,顽痹无力,言语謇涩。

来源:《圣惠》卷四十五。

9麻黄散

组成:人参、茯苓、黄耆(蜜炙)、龙骨、牡蛎(煅)、麻黄根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服1钱,以水半盏,加生姜、大枣,煎至3分服。

主治:小儿盗汗日久,口干烦渴,消瘦少力。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

10麻黄散

组成:麻黄1两1分(去根节)、羌活1两(去芦头)、黄芩3分(去皮)、细辛(真华阴者,去叶)半两、黄耆半两(蜜炙)。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以水2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持续3-4服。有汗慎风。

主治:历节。

来源:《本事》卷三

11麻黄杏仁饮

组成:麻黄、桔梗、前胡、黄芩、陈皮、半夏各3克、杏仁、细辛各2.4克、防风2克、甘草1.2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主治: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脉浮紧。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12麻黄根汤

组成:麻黄根2两、牡蛎(烧赤)1两半、黄耆(锉)1两、人参1两、龙骨1两、枸杞根皮2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以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产后虚汗不止。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13麻黄阳和汤

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痈疽阴证,其人营血本虚,寒凝痰结,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

来源:《外科全生集》

14麻黄桂枝汤

处方:柴胡(三钱)、芍药(二钱半)、桂枝(去皮、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黄芩(一钱半)、半夏(一钱三分)、人参(一钱)

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有恶寒,表证未解者。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15麻黄桂枝汤

组成:麻黄30克(去节)、甘草9克(炙)、桃仁30个(去皮、尖)、黄芩15克、桂枝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候发前温服。

功效:发散血中风寒。

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发于夜间者。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16麻黄白术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白术12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者。

1、方中以麻黄开汗孔以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古方新用》

2、方中用麻黄汤祛风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成方便读》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17麻黄定喘汤

组成:麻黄(去节)2.4克、杏仁14粒(泡,去皮、尖,研)、厚朴(姜制)2.4克、款冬花(去梗)、桑皮(蜜炙)、苏子(微炒,研)各3克、甘草(生炙)各1.2克、黄芩、半夏(姜制)各3.6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滓。以生银杏7枚,捣烂入药,绞去滓,乘热服之。去枕仰卧,暖覆取微汗。

功效: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寒包热邪,哮喘痰嗽,遇冷即发。

方论:本方证系寒邪外束,热壅于内,肺失宣降所致。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降肺热,苏子、杏仁降气化痰,厚朴、半夏宽中理气,燥湿化痰,款冬花润肺止咳,甘草和中缓急,银杏敛肺定喘。诸药合用,俾痰热内消,寒邪外解,肺府清而喘逆自止。

18麻黄膏

组成:麻黄20斤(去根,净,捣碎,用水3斗,慢火煎浓汁如膏,入后药末)、白附子4两、川乌头4两、两头尖(即竹节江乌,草乌亦可,以豆腐煮过用)4两、川芩4两、川当归4两、何首乌(去皮,不可用铁刀,只用竹刀切片用)4两、防风(去芦)4两、荆芥穗4两、白术4两。

制法:上为末。入麻黄膏和匀,作饼如古钱大,晒干或阴干,纸包吊在透风处,勿使黑。

用法:每服1饼,葱汤化下,使汗出,密室内服。

主治:风气痹木,半身不遂,手足瘫痪不仁,或走注疼痛,历节等症。

来源:《活人心统》卷一。

19麻黄丸

组成:麻黄(去节)2分、细辛2分、甘草2分(炙)、款冬花3分、柴胡3分、紫菀3分、茯苓3分、百部3分、枳实(炙)3分、贝母5分、大黄5分、黄芩4分、杏仁6分(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乌豆大。

用法:4-5岁儿每服20丸,每日2次,稍加之。

主治:小儿咳嗽,经年不愈,喉鸣喘。

出处:《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

20麻黄升麻汤

组成: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白术2克、干姜2克

用法: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来源:《伤寒论》。

21麻黄附子细辛汤

原方组成: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原方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组成:厚朴25克、麻黄20克、石膏20克、杏仁20克、半夏半升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药,以水3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煎取大半碗,温服,早晚各一次

功效:宣肺降逆,化饮止咳。

主治:咳而脉浮者。证见咳嗽喘逆,胸满烦躁,咽喉不利,痰声漉漉,苔白滑。

提示:治疗哮病发作期寒包热哮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厚朴麻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22麻黄生姜汤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五倍子2两、甘草(炙)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80枚、淡竹叶(切)1升、石膏(研)6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

用法:每服6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去滓温服,每日3次。

主治:肺气喘急。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23麻黄苍术汤

组成:麻黄3克、桂枝1.5克、杏仁10个、草豆蔻1.5克、半夏1.5克、炒曲3克、苍术6克、橘皮3克、泽泻3克、白茯苓3克、猪苓1.5克、黄耆0.9克、炙甘草0.6克

用法:上药哎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主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腰痛,面色萎黄。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六。

24麻黄茱萸汤

组成:麻黄、羌活各1.5克、吴茱萸、黄耆、升麻各0.9克、黄芩、当归、黄柏、藁本各0.6克、川芎、蔓荆子、柴胡、苍术、黄连、半夏各0.3克、细辛少许红花少许。

用法:上锉碎,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食后服。

主治:胸中痛,头痛,食减少,咽嗌不利,右寸脉弦急。

出处:《兰室秘藏》卷下。

25麻黄醇酒汤

组成:麻黄1把。

主治:大汗出入水,而致黄汗,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用法:以酒5升,煮取2升半,可尽服,汗出愈。

来源: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

26麻黄黄芩汤

组成:麻黄(去节与根)半两、黄芩(去心)半两、炙甘草半两、桂2钱半。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1两,以水3盏煎服。

来源:《洁古家珍》。

主治:太阳经疟,夜发昼愈。

27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9克(三两)、麻黄9克(四两)、生姜9克(四两)、细辛3克(三两)、紫菀6克(三两)、款冬花6克(三两)、大枣3枚(七枚)、半夏9克(半升)、五味子3克(半升)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提示: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8麻黄石膏粥

材料:麻黄5克、石膏30克、大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将石膏加水先煎20至30分钟后,下麻黄再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

食用:每日1剂,连续5至7天。

功效:可消热宣肺,化痰平喘。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29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 、甘草6克(炙) 、附子3克(炮)。

用法: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来源:《伤寒论》。

30麻黄五味子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五味子6克、甘草6克(炙)、半夏9克(洗)、干姜3克、细辛3克、桂心6克、杏仁9克(去皮、尖)

用法:上八味,切碎。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咳嗽。

禁忌:服药期间,忌海藻、菘菜、羊肉汤、生菜、生葱。

来源:《外台秘要》卷九

31麻黄根炖羊肺

材料:麻黄根50克、羊肺1具。

做法:取新鲜羊肺洗净,和麻黄根一同加水炖煮,放盐少许调味,熟后,取出羊肺,切成条块,佐餐食用。

功效:治肺虚久咳、喘促、盗汗、益肺宁嗽、敛汗止喘。

32知母麻黄汤

组成:知母1两半、麻黄1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桂枝半两。

用法:上(口父)咀。水2升半,煮麻黄数沸,去上沫,纳诸药,取1升3合,去滓,每温饮1大盏,半日可相次3服。温覆令微汗。若心烦欲水,当稍与之,令胃中和则愈,未汗尽剂。

主治:伤寒愈后,由于发汗不尽,余毒气在心胞络间,有不了了证者,调至10日或半月20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谬,或无寒热,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如疟状。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二。

33麻黄蒸梨

材料:麻黄3--5克、大梨1只

制法:先把麻黄捣为粗末;将生梨洗净后,剖开,挖去梨核;把麻黄放入梨心内,再将梨子合严,插上小竹签,然后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后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1只,去麻黄吃梨服汁,连用3——5天。

功效:止咳。适用于小儿百日咳的初期和痉咳期。也可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咳嗽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34发汗麻黄汤

组成:麻黄5两(去节)、葛根4两、栀子20枚(擘)、葱(切)1升、香豉1升(绵裹)。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8升,先煮麻黄、葛根2-3沸,去沫,纳诸药,煎取2升5合,绞去滓,分为3服。服别相去如人行5-6里,更进1服。不利,复取汗,后以粉粉身。

主治:天行壮热烦闷。

来源:《外台》卷三引《广济方》。

35麻黄干姜粥

材料:麻黄6克、干姜6克、甘草3克、葱白3克、粳米100克。

做法:

1、将麻黄、干姜、甘草加适量水煎煮,滤汁去渣。

2、将粳米洗净后与煎汁共煮为粥。

3、将葱白洗净切碎,在粥将成时加入,搅匀,再稍煮片刻。

功效:肺阳亏虚、咳嗽咳痰、畏寒流涕、支气管哮喘。

用药禁忌

麻黄用药禁忌方面暂时没有资料(待添加)

(0)

相关推荐

  •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以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 ...

  • 学霸攻略4.0║解表剂、泻下剂,又见到熟悉的你~

    昨日真题   ? 解析 答案:B 关于"君.臣.佐.使"遣药组方和配伍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 ...

  • 麻黄(中药)

    带你了解麻黄 1.44万播放 01:19 麻黄 麻黄,中药名.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 ...

  •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 麻黄:发汗解表的...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 麻黄:发汗解表的要药.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白芷: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防风:为治 ...

  • 胡庸医乱用麻黄,晴雯病上加病 「红楼梦中药故事」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中药师 周楠杰 清代文学泰斗曹雪芹在其所著经典<红楼梦>中插入了许多关于中医药的有趣故事,诸如天王补心丹.三物香薷饮.人参养荣丸等.本篇我们介 ...

  • 中医中药防风通圣散常用方法。 麻黄6克生...

    麻黄6克生或制大黄6克防风6克连翘10克薄荷6克芒硝6克栀子6克黄芩6克石膏15克川芎6克当归6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荆芥6克桔梗6克滑石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 麻黄发汗,大黄攻里,荆.防:散风,芩翘 ...

  • 中药中毒与解救:麻黄

    2008-12-09 (Herba Ephedrae)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不良反应机制]麻黄中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其主要是抑制丁氨基氧化酶的 ...

  • 儿童痰热咳嗽中药敷贴配方:麻黄、杏仁、石...

    儿童痰热咳嗽中药敷贴配方:麻黄.杏仁.石膏.甘遂.白芥子.明矾各等量共碾细末,与陈醋调和成膏状,敷于穴位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中医# #育儿经# #0-6岁育儿经# 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咯吐不 ...

  • 患者全身皮肤干燥、皲裂、瘙痒,我给他的中药里加了一味“麻黄”!

    全身皮肤干燥.皲裂.瘙痒,不停的抹补水的身体乳都不够改善,全身皮肤面积那么大,擦药膏又不安全,因为很多药膏刺激而且含有大量激素. 看看患者全身皮肤干干的,应该是皮肤不出汗导致的干燥,所以我往他的中药方 ...

  • #中药# 中药配伍学:麻黄一味,李时珍曾...

    #中药# 中药配伍学:麻黄一味,李时珍曾总结出:"凡用须佐以黄芩,则无赤眼之患."是说黄芩对麻黄起监制作用,不使其温散太过.这种用法,一般黄芩用小量即可.朱老就李时珍此说加以引申, ...

  • 张景明教授【讲透中药】麻黄桂枝汤从何而来?

    张景明教授【讲透中药】麻黄桂枝汤从何而来?

  • 每日中药之麻黄

    每日中药之麻黄 原创小玲的解忧杂货店2021-05-31 10:49:35 来源: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地: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