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及传统对格导读(上篇)

北京  常治国

编者按:本文作者常治国先生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亦是本院艺术总监。其对楹联艺术的研究精微宽博。此文是本刊约稿多日的力作,发表于兹,目的是对其主持《联律通则》起草的初衷、经过及面世后的种种思考综述于众,以有利于对《联律通则》的理解,并对其中一些需要说明的问题作必要的诠释。需要说明的是《联律通则》的制订是我国楹联史上的一个先例,作者多次声明:在实施执行过程中,不排除多种观点、意见的存在。相信广大读者通过对本文的研读能够获得应有的教益。

《联律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是用来指导各类联事活动关于楹联文体的形式规范。通则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当代楹联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起草学会五代会工作报告时,大家迫切要求把制订新的联律这项工作写进去并形成决议。对联在一千多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应该说,各个时期的作者都有自己所循的规则:循骈文、循连珠、循律诗、仿型其他各种散行文中偶语等等,从来没有统一规定。有些初始时的讲究,后来发生了变化,随着朝代的演变和对联自身的发展,舍弃了一些讲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讲究。漫长的历史,形成了多种“历时性”的见解和门派传承习惯,如果我们囿于门派之见,泥于一偏,知其一,不知其二,彼此就会分歧很大。二十多年来有的问题聚讼纷纭,各持己见,或多或少影响着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说是红火的当代楹联事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二是有领导的决心。孟会长及学会五届领导班子坚定支持,会长几次谈到“联律是我们立会之本。”作为分工负责这项工作的学术委员会,本知其极为重视的程度,但不宜高自标举,而有责任提醒联友,要深思这话的份量之重。条款的草拟,经过发动联界讨论,普遍征求建议,总结了魏传统老、马萧萧老、常江教授、孟繁锦会长先后主持二十几年来联事执行规则的经验,参考时贤专著、王庆新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并对史籍中能见到的散存联论进一步钩沉,到综合成稿。整个过程,大量具体工作由时任学会副秘书长的叶子彤先生具体组织实施,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刘太品先生也热心投入,几次把网络媒体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下载共几百页送来参考。学会组织了多种活动,上上下下三番五次地展开讨论,哪怕只有一个人的意见,也考虑他的意见有没有可以采纳的因素,因为我们是优良传统文化的社团,不是名利的斗场。我们理智地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各种意见,即便是反对的,也尽可能从中受到启示,来对通则的条条款款进行检验。我们一循“若水不争”,至多是说明有的意见未被采纳的原因,指明所以。完全可以说,通则的出台,举国联界同仁与有力焉!大家还有什么疑点,依然欢迎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不能是先把自己置于“绝对正确”的地位上而不允许别人质疑,那不是做学问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任何条法都是“时代的”,我们的通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通则》的制订,在学术上以汉语语言学为基础,遵循通行的教学语法体系。当然语言学界在汉语语法学上,对许多问题还有歧互之见。各种不同的见解,多属于科学研究的理论语法体系,不便在现实中推广应用。我们对这类体系只作为参考。实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怎么说都能坚持,要么“板板规模”,要么“泛对联”,有的干脆主张“对联没有规则”,甚至提出对联“不能有语法要求”,“语法学不能解释对联”,等等。那么对联用语法学怎么解释呢?我们按词法、句法分析,“常位”的句子成份出句对句之间是同一组合关系;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品性,是同一类聚关系。通则中还使用了“语流”一词,“语流”指线性的连续话语,这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常用词。

中国古代的修辞学,把并立词语内容和形式有共性的类聚关系称为骈丽、对偶。语法与修辞,学分两科,用则不离,语法管把话说对,修辞管把话说好。修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修辞也叫消极修辞,管的是把话说得明白、精确,有学者喻为绘事之“白描”;积极修辞,管的是把话说切题,有动人的艺术性,学者喻为“加彩”,提高表达效果。积极修辞有若干修辞格,对偶便是修辞格的一种。但对偶概念与对联概念不等。对偶是修辞手段,或用此手段构成的词偶、句偶框架。汉语文辞的典型骈丽,要达到“意偶一也”(见《文心雕龙》),表达一个中心,方为骈偶之神。对联是一种独立文体。凡对联必用对偶,但对偶的词语、句子并不全是对联。从总体上说,基本规则中“形对意联”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缺少了“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这个要求,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的对联。我们常见常闻一般使用的“对联”、“对偶”、“对子”、“对”、“联”等称谓不加区分,这是历史形成词义的浑沦性,每种称名,欲区别其所指,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定。训诂学中有浑言、析言之说。浑言泛指对、联、对子、对联,二而一,其来有自,情有可原,如骈文中偶句、律诗中不求对仗的两联,称对称联,已成惯常,不必苛责;析言确断,文体对联与一般对偶的各种称说,不能混同。以往我们对此问题,注意得不够,近年反复地争辩,提醒我们,应该作出明确的分辨。所以“六要素”的第六条不能删掉,删掉便不成为对联了。举个例子,陈寅恪先生曾出过对对子的试题“孙行者”,所对无论如何工整,也不能称其为对联,因其本意只是在诲人以“对法”,检验运用“对偶”知识的水平,叫“对”、“对对子”可以,但不是对联。像老北京有大量“地名对”,《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

对联的体制,一是语义的体制,词义的搭配组合;二是声律上的体制,节奏安排,平仄的调适;三是形对意联,形式对举,内容统一表达题旨。这三项是主干。通则所规定的是对联文体形式范畴的内容,标明“怎么作、什么体式”才是对联,还没涉及到对联创作题材及与体式相对而言的内容,即对联“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对联的艺术性,也将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进行研讨。

《通则》的制订,把握了以下三条原则:

一、开承性。指体现对联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千余年来长盛不衰,沿着中华民族深层的“尚偶”、“尚和”心理追求的道路,与相关文体(如骈文、诗、词、曲)的讲究、偶对术语交参互涵,适时适事,不断吐故纳新,所以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现在社会进步,节奏加快,对联又以其言简意赅,易于应用,便于传诵,更加活跃起来。这一文化健康发展,急需科学的理论保证。本通则的制订,举国联人、姊妹文苑友朋千百人与力,取精用宏,探奥举逸,甄综各种讲究的利弊,把不必要的、繁琐的、与现实已脱离的讲究淘汰,把适用的、有利发展的讲究更理智地继承下来。哲人有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自信、自强,此即其一端。

二、时代性。一切科学,乃至各种条法,都要随时代的进步发展而变化,那怕它在原来是甚为先进的,也要因时而有所扬弃,即所谓“醇醨一迁,质文三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对历史上不成系统如零金碎玉的规则,经过古今联作或对仗语料的检验,写入条文;习惯作法,适用而未见诗联家们谈及的,抽象出来,列入条文。决不简单抄用前人术语概念。从试行、颁发后的楹联创作、评鉴看来,是符合实际的,已在很大程度上放开了束缚,路子宽多了。

应当说明,如果还可行,只能说是在一个很大程度上合于现在的实际,这是科学的认识论给我们的提示。

关于要不要联律,我们考察了近百年许多资深的语法学、修辞学、汉语音韵学、文体学,乃至诗律学、对联学专家的观点,没有一个人把对联格律说死,也没有一个人说对联不要格律,这是基本事实。

三、层次性。虽说对联文化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很广的学问,对联文体又是高雅的优良传统文学艺术形式,读者、作者最多,应用、传播最为普遍,但由于教育、习尚、文化的时代着力点不同,爱好而并不创造、应用而不深解的人为数不少。为使它健康发展,普及提高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推广对联知识要分层次,不能一开始即讲那些高深的、涉及语法学与修辞学才能处理好的问题。

第一步,“基本规则”,主要针对初学,属“知对联”、“习对联”的初阶。这些基本的对法,遵循的语法修辞体系,与整个社会语言的使用相合,时代使然,不得不尔。循此,完全可以作联,甚至作出上好的佳联。虽然往深处探求时,词性的要求,在事实上有很多可以突破之处,但对于初学者我们不得不把这种方法当成联学“ABC”、“人之初”。因为我们很难让几岁的学生或欲入联门的初学者,去接受什么叫联绵词、联绵词的相对可以不拘泥于词性,以及上百类的对式。即如学数学,必须要通过基础的“算数”、初等数学才能达到高等数学。《通则》针对所有爱好者,必由基本的规则开始。

第二步,“传统对格”。把古代词类虚实两分能为今用的部分都包括进来,所以基本规则先用了“对品”,“品”就是类,我们用“品”字,包含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按现在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要求词性相同方可成对;第二方面,传统文章运用骈词丽句,不断优化形成的稳定对格;第三方面,前人属文缀偶习用并传承至今的对仗种类。我们把这三种词语的“对法”,视为对仗品类,每一种相合,都视为“对品”。品字怎么来的?陈望道先生“转类”与“转品”是一回事,蔡元培先生也说过,相对“要取品性相近的”,《汉文典》中“字品”指“词类”。

在掌握了基本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创作的属对造语即进入了妙境。

第三步,最高的境界则是“化境”,是登堂入室后“会古通今”的境界,有丰富的语藏,纯熟地掌握了属文缀偶的词法、句法、对仗种类,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节律的调控,并且得心应手,心手双畅。以书法为例:一开始学书,执笔要“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手和笔纸相距多远,都要遵守,点横竖撇捺,不能走样,一旦成为高水平的书法家,这些属基本功的规范便不必板刻固守,信笔挥洒而不失法度,这便是化境。我们的通则分成这三个层次,初学遵守基本规则,所有对联知识从打基础开始,学会对对子,是“常境”。第二个层次知古今,能独立创作出对仗工整、声辨律清的佳联,称为“妙境”。第三个层次则为化境。这是个必“先从法入,然后从法出”的过程。

声律上,句内与句脚的平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放宽。有人还说“不能规定得那么死,应该把多句联句脚'人足格’等诸种格式都写上。”那恐怕行不通,表面看全面了,实际是片面性的集中表现,都成规则,即无规则,必会乱了“句脚”。只能循“从众原则”,采用一般的、千百年来传统的“平顶平,仄顶仄”,尤其长联句脚,原则要求形成平仄两两交替的格局,基础为“平平仄仄”。缩短或延长,按声律要求的变化规则调适。目的在优化、美听,使我联坛有一个大多公认公平的标准。

关于形式服从内容,形式优化要求尽量对好,合乎典型对式,实在对不好时,形式服从内容,但也不是宽放无边。专家们常说对上大半即可。中国传统“半者十之五,小半十之三,大半十之七”,即谓“大半”指70%要合规矩。一般实用对联形式上可以宽,一旦要考试、赛事,形式上就是要求律谐声稳。否则,为一人放宽,会让千人侧目。这也是形势使然而然,不得不然。

商鞅变法时有“利不百不立法”的说法,语言学大家黎锦熙先生在语法学上化用为“例不十不立法”,意思是不见十个以上的典型例子,便不写入条法中。通则条文都是实际应用中常遇到的问题,只能择要。不先把这些“质的规定性”的内容,及标志对联优化形式的规则搞清,就无法深入。此类问题还很多,我们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以后可以继续探讨。(下篇待续)

(0)

相关推荐

  • 【联理探讨】律联传统属对格式

    [前言] 本专题写作目的是对联友们平时撰联时不经意中触及到的律联基本规则与联理知识予以梳理,以期对大家的学习交流有所裨益.本专题所有联例均由本版联友撰写.本专题参考.引用文献为<联律通则> ...

  • 张小华:《对联新谭》序言

    最新视频 关注和转发本视频号都是对楹联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序 对联,在中国文学的百花苑里,含苞待放很久,花开最迟,但娇艳与芬芳却丝毫不输众姊妹.说其含苞待放很久,是因为对联的基石,对偶,或曰对仗,可追 ...

  • 开心驿站联班基础知识第9讲:联律通则之传统对格

    转载于-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 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基本规则 而 ...

  • 《联律通则》及传统对格导读(下篇)

    北京  常治国 下面大致按条文中出现的先后,谈一下"传统对格"中的一些名目的含义.在这些传统对格中,词性相同.不要重字成对当然好,不用多讲:现在着重讲词性可以不相同.有规则重字的对 ...

  • 刘可亮‖双柱版《联律通则》例说及操作章法

    双柱版<联律通则>例说 及操作章法 刘可亮 双柱版<联律通则>从同时考察对联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出发,运用矛盾分析法 ...

  • 2019年,容易升职加薪的八字命格(上篇)

    文/龙吟师傅 就命理而言,2019己亥年,职场发展能够风生水起,升职加薪.根据不同命局组合,龙吟师傅给大家大体总结了以下几种条件: 第一种.流年干支为己亥,其中太岁亥水,亦为命中喜神.用神的人 流年太 ...

  • 2019年,能顺利步入婚姻殿堂的八字命格(上篇)

    文/龙吟师傅 就命理而言,2019己亥年能够顺利进入婚姻的人,大体需要具有下列命理特征: 其一.流年己亥干支,其中之一为命主配偶星,或者引动了命中原有的配偶星:且能与配偶宫产生友好联系的人 龙吟师傅这 ...

  • 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1)

    对联襄阳 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楹联"泛指"对联"."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 ...

  • 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2

    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是楹联的另一要素.所谓"品"字,就是类.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现在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 ...

  • 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3

    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 ...

  • 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4

    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就是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律,也称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律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