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专访《深海利剑》导演赵宝刚:艺术是不死的,市场检验最实际
当下的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常被误认为不爱国、不关心国家大事,然而每当国际热点话题在社会上传播开,青年人的国家意识、领土意识总会变得异常高涨。在当下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青年人的爱国热情尤为需要正确的引导,从事电视剧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们应当承担起这份引导的责任。
为此,《深海利剑》应时代而生,作为国内首部全面展示新时代海军潜艇兵真实生活的军旅题材电视剧,讲述了我国海军为抵御外来潜艇的屡次侵犯,火速制定“T计划”招募精英人才,为正在研发的新型潜艇培育指挥型军官的故事。本剧预计4月上旬杀青,并于今年8月与观众见面。
梦想与时代,
赵宝刚导演与《深海利剑》之缘
谈起缘何会执导《深海利剑》,赵宝刚导演说他一直以来都有个当兵的梦,此番以导演的身份再圆当初的梦想,可谓是别有一番意味。他把拍完的第一组镜头剪完拿出来播放后,大家看了都惊讶原来潜艇和大海还有这种拍法。可以想见,赵宝刚在执导过程中,必然融入了源自他本人梦想的独特理解。尽管一路走来,时常还会听到有人说“赵导你别再坚持了,差不多得了”,但是赵宝刚始终认为当下创作《深海利剑》这部剧,符合整个社会的精神诉求和审美需求。
目前,《深海利剑》正在紧张拍摄中,预计将于4月上旬杀青,前期积累的素材已经剪辑出六集样片。因为本剧要高度还原海军潜艇兵真实的战斗与生活,制作组自然离不开与中国海军的合作,部队也破例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让整部剧的真实度得到很大提升。但赵宝刚也直言磨合的不易:“毕竟是发生在军队中的事情,军队有军队的规矩,我们拍戏最困难的就是我说什么,没人听。”
赵宝刚导演从90年代初开始拍戏,全是他自己投资自己拍,这回和军队合作可以说是好事多磨。因为部队时常有出海任务,潜艇不可能随时提供给制作组,所以赵宝刚导演深思熟虑下选择了以“真实潜艇+场景搭建”结合的方式进行拍摄,斥资千万在北京搭建了一艘潜艇模型,按照海军部队真实的“新型潜艇”进行还原。
在经过非常严格的体验和设计之后,制作组做实每一处细节,并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升级”,指挥舱、鱼雷舱、机电舱、会议室、餐厅等构造无所不包,舱室内密密麻麻的仪表、仪器、线路、管道更是复杂,神秘的潜艇将在荧屏中一览无遗。同时,为了以电视观众习惯的审美角度来展示国家军队目前的装备,搭建的这艘潜艇要比真实的更加壮观。
赵宝刚导演在体验完军队生活后强调,未来海军不管哪个军种,条件都会逐渐向剧中所呈现的方向改进,这也是《深海利剑》这部剧的一大亮点。赵宝刚导演对于该剧特效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决不允许粗制滥造,为此他特地找来国内目前做特效最好的公司,还专门到中影取经学习,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好特效。
《深海利剑》用新人不用明星,
产生价值最重要
90后新面孔演员能担得起《深海利剑》这部剧的重任吗?赵宝刚导演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无论怎么样,演过《深海利剑》之后这波演员也会有些知名度,现在几位饰演比较主要角色的,已经有导演来找他们拍戏了。”因为这部剧中主要是展现一群90后的新兵,他们整体的感觉是青春向上的,让新的演员来演,他们第一次出境,兴奋感和新鲜感都会更强一些,所以赵宝刚导演在本剧中才有如此大胆的用人理念。
演员高旻睿(饰卢一涛)拍摄“机电舱堵漏”戏份
其实,该剧虽是赵宝刚导演首次执导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但是依然延续了其拍摄青春励志剧的风格,在这点上同《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剧是一脉相承的。赵宝刚导演认为,观众和剧中人物都有一种共性或者说共鸣存在,特别是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军人梦甚至还有点军人情结,这也是励志的、青春的。比如在本剧中,军人的恋爱不是谈得非常入骨的那种,它是部队的一种恋爱方式,当然也有浪漫的、好玩的,像在潜艇上举行婚礼、拉提琴等等。这些就需要用新的演员、新的面孔来阐释一种不一样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迅速提升演员的自我价值,同时能够让角色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赵宝刚导演对这批新人既严格又充满关切,他希望新人演员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能够多用点心、多吃些苦。
《深海利剑》导演赵宝刚,演员刘璐、王阳(左起)
起初,在为《深海利剑》选角时赵宝刚导演也考虑过使用明星,他坦言说道:“如果有一天我必须用明星,那我就要用好他,把他的价值用够。”但是大牌的明星档期太紧,不能很好地符合该剧较长的拍摄周期要求,进入状态可能也有些慢,这让对演员严格要求的赵宝刚导演不能接受。在他看来,用不用明星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不断培养新的演员,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行业发展存在多方问题,需回归理性
在如今电视剧市场争抢大牌明星的环境下,明星高价片酬、工匠精神等问题被一提再提,拍戏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但说到底,市场还是不变的。电视剧依然能够赚钱,利益链条依旧不会断,只是有的人赚,有的人赔。2015年被称为IP元年,IP的走红和盛行使得大量的资本涌入电影、电视剧市场。资本入驻后,很快便建立起了一套小鲜肉+IP大于一切的商业模式,并把这套模式变成了主要生产模式,尤其是大IP,它们将技术去掉门槛,小鲜肉去掉演技,随之而来的大量粗糙作品的涌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赵宝刚导演看来,电视台方面还可以商量,有关领导也会尽力给予帮助,但是现在的网络平台、新媒体非得要明星,广告商就要求在明星上多费点事。尤其是网络平台在大肆购买片子时,只看重出现在片子中的主演够不够大牌、是不是明星,而且就看明星加钱,少了谁,加的钱也就跟着少,整个局势对于导演执导过程来说非常不利。至于剧的内容质量则被放到了最后考量,一部片子的点击量同口碑划上等号,这又导致了行业内“刷量”痼疾的兴起,一环扣一环,电视剧行业的“毒素”始终难以排清。
在如此大的市场压力下,难能可贵的是赵宝刚导演仍旧坚持自己的用人理念,不过,因为制片方追随明星热大潮,所以他在做出选角决定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同时,制片方为了保证回收基本的片酬成本,通过注水剧情来把剧集当做拉面一样拉长,一部30集的电视剧能够拍到50集以上,近来这种局势还在愈演愈烈,这对于导演执导过程的掣肘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资本大量注入电视剧市场,和制作方紧密融合,行业“毒素”又始终难以肃清,导致大环境只看大牌明星不看内容,这对于电视剧本身的质量是极大的危害。赵宝刚导演说:“现在这些过激的现象,都是在抢某个明星,全国电视剧抢二十几个人,所以价钱就跟着涨。”不仅是价钱跟着涨,制片方们抢着要过来的演员,最后连拍完一部戏的时间都安排不上,这就让整部电视剧的质量严重下滑,虽然最终收视率是保障了,可被观众们的诟病也越来越多。为了在应对万变不离其宗的市场经济时,更为了保证自己执导下的每部剧的“匠心”品质,赵宝刚导演也用同样不变的执导理念,这就是现在电视剧非常需要的一种心态。能做到不被市场所左右,坚持用心做好剧投放到市场,市场也必然用心回馈好的作品。
结语
赵宝刚导演佳作频出,早已拿遍各项大奖,但对于“艺术坚持”,他依旧保持着初心,在他看来,市场检验作品的方式非常简单,市场不喜欢的他就不拍了,赵导强调:“绝不能抱着死有的东西不放,不是那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