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茶界假大师有3招,见招拆招,不再为岩茶“大师”交智商税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八月同学在我们文章留言里,留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很可惜,出处淹没在了茫茫文海里,翻了很久也没找到。

凭着麻花的稀疏回忆,大意如下:

“科研院所要招一个做研究的,难招人。花样跳水要招一个运动员,难遇到好苗子。然而,换到茶圈里,要找出一个茶大师,在网上随手就能招来一大片!”

原因无他,这年头里,假冒牛栏坑肉桂,门槛很低。

而要想假冒成茶界大师,更是易事一件,只要脸皮能豁得出去,分分钟都能成为大师。

这些年,麻花怼过很多人。

有说茶气足,喝完能够让人打嗝,就是好茶的;

有说喝起来茶味越苦越涩,就代表内质越足的;

还有说,六大茶类分肺经肾经,喝什么茶能补什么“经”的……

很多时候,这些乌烟瘴气、分外出格、胡说八道的内容,根本让人看不下去!

但无奈于,过去那些江湖术士用来卖大力丸的这一套说辞,放到今天,也还是有人信。

这茶界里的辟谣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为了看清真假,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朔本正源,还得从自身做起。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下面就以这个最新看到的故事为例,亲身示范——该如何看清茶界那些“白莲花”?

《2》

故事,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是武夷岩茶的制茶季,整个武夷山,热闹非凡。

其中,就有不少“假大师”,浓墨重彩的出场。周末在和老茶友聊天时,她就给我贡献了这样的新料。

原来,那位茶友的朋友圈里,认识一位据说是茶学博士的老师。

这位老师,平常发出来的内容,是喝茶清心养性的心灵鸡汤,以及茶与香道、书写茶诗、茶道如何插花之类的高大上生活元素。

从直观印象看, 按照麻花的个人分类,这有点像“鸳鸯蝴蝶派”的茶人,是走文艺路线的。

但自从今年五一后,这位文艺派的茶人,去了趟武夷山。

接着,画风突然变了。因为对方往外发出来的内容,不再是文绉绉,而是走“干货”路线。

刚去了武夷山一趟,立刻就直播开课教学——什么是岩韵?

那位平时还算相熟的茶友,突然看到这样的转变,先是觉得很新奇,然后也很有兴趣。

因为那位茶友,平时以喝白茶居多,喝过几回岩茶,一直觉得岩茶很深奥,喝不懂。

于是,专门去听了那位茶博士的讲课。

可结果是,她除了感觉对方将课程内容说得很学术外,好像还是没听明白,岩韵到底是什么?

听到那位茶友的分享后,因为和她还算相熟,麻花向她直言,那位文绉绉的茶博士,并不懂岩茶!

话说,这都是从哪儿,看出来不对劲呢?

《3》

鉴定茶界假大师的第一招,看标题。

一个原本很少接触到岩茶的茶掌柜,单单去了武夷山一趟,然后就直接开课布道——什么是岩韵?

这在很多武夷山茶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毕竟这个题目太大了,岩韵二字,凝结着武夷岩茶的最大魅力。用一节课的时间,三言两语根本讲不清。

站在麻花立场,我是不会选择跟零基础的新手茶客去介绍,什么是岩韵的。

毕竟很多喝了岩茶一年、两年、三年的茶友,未必能说清岩韵是怎么一回事。

根本不用提,平时很少喝茶,只是纸上谈兵的茶叶爱好者了。

何况,对于一个外省茶人来说,不是突然来了武夷山一趟,就能立刻受到洗礼, 顿悟出“岩韵”的奥妙。

因为,岩韵的理解,关键靠喝茶细品,而不是看一看就能领会。

岩茶里的岩韵,是茶汤在咽下喉咙的刹那,产生的微妙“骨鲠感”,这种细腻体会,不喝茶,光听课,是始终都弄不明白的。

如果,奔着速成的心态,到武夷山走马观花式地逛了一圈,然后就立即开课,根本就是对自己粉丝的不负责。

说句实在话,比起“岩韵是什么”这类眼高手低的宏观命题。在直播分享时,聊聊“在武夷山的所见所闻”,讲讲武夷山游记心得体会, 会更切实际一些!

《4》

鉴定茶界假大师的第二招,看行为。

如果说,那位茶界博士,志在讲清岩韵内涵,并且为此扎根在武夷山多年专研。

那么,论起专业性,谁也无法指摘。

但情况不是一回事。

首先,对方对于茶知识的传播,颇有几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架势。

今天介绍茶界插花、明日讲解龙井历史、后天就转到了茶叶礼仪培训……

这种看似通才的茶人,涉猎面极广,但不论是哪一点,都谈不上精透。

其次,那位介绍岩韵为何物的茶人?我翻了翻他的视频,原来他是去了武夷山不假,但是他根本没有去正岩!

原本上,武夷岩茶里,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到了景区一趟,实地看过那些与风化岩为伴的水仙、肉桂茶树,再喝过几回正岩茶后,再去谈“岩韵”,尚且有几分可信度。

但是,从对方发出来的路程宣传图看,则让人看得很尴尬。

原来,对方压根就没有去正岩,明明说的是去武夷山看新茶,但看得还统统都是外山茶,并非岩区所产。

连正岩产区都未涉足,只去了一趟武夷山打卡,哪里能谈得上懂茶?

最后,还是一句话,喝茶这件事,光是看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

学茶这件事,不是单靠听课做笔记,就会喝懂水仙肉桂的味道。

我敢打包票,哪怕包装出来的形象再好。

这类纸上谈兵的茶人,在茶桌上真正喝到茶时,照样会将水仙与肉桂喝懵!

甚至于,哪怕前后喝的都是同一款岩茶,也丝毫没有察觉!

《5》

鉴定茶界假大师的第三招,看“包装” 。

心理学上有句话,叫,越是没有什么,越是在意什么。

这点,运用到网上的茶大师身上,同样适用。

越是不懂茶的人,门面功夫会做得越好。

比如,在头衔上,XX茶界领先人物、XX茶协会长、XX专业茶学博士……

其实,从这些头衔上,就能看出不少猫腻。

像“茶界资深人士”之类的封号,很多是自封的,正规的头衔介绍,根本不会这样做。并且,从这类看似高大上的头衔上,压根看不出干货。

比起XX茶界领先人物,像XX专注梅坞龙井30年之类的头衔,含金量更高。至少对方将专业领域,以及涉足时间等,一一摆了出来,而不是云里雾里,没有干货。

比如,在形象上,或是身穿茶服,或是盘着手串,再不然像小岳岳在讲相声时那样,出镜时手里要拿把折扇……

原本,穿衣打扮是个人自由。

但是,从判断专业度上,还真不能只看外在。

尤其是,像是长袍长袖的茶服,平时在茶室摆拍时,偶尔穿穿,尚且无妨。

当到了茶山,到了户外,蚊虫多太阳晒。

盘着串、穿着袍去行走茶山,体现出来的不是专业,而是摆拍!

《6》

看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因为,看所作所为,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

判断一款茶的品质究竟好不好?概念再多都没用,关键还是靠茶味、茶香、韵味的实力展现。

同样,鉴定一位茶人是专家还是“砖家”时,看包装出来的形象与噱头,是没有用的。

更关键是,是看他的做法。

一个人,没有经常喝正岩茶,就来阔论“何为岩韵”。

这样的做派,实在太假。

像普通游客那样,随意去了武夷山一趟打卡,哪里能说得上懂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