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心悟:石膏药征学暨“主中风”发微
早期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有载石膏,《神农本草经》载“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名医别录》载“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从神农、陶氏的描述能得到的信息是,早期的古人对本草的认识大多还是出自实践经验,并没有给予其臆想的过度解读,也没有赋予其玄学的色彩。后世至今的本草典籍,则更多的是赋予了道家文化色彩的解读。据考《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期的著作,《名医别录》则是南朝时期的著作,在两者中间恰逢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氏用石膏尊《神农本草经》,陶氏著《名医别录》提及的石膏则会有前代包括仲景时代的药用经验记录,因此神农氏、弘景氏的著作应该可还原张仲景用药的思路。
按照《本经》、《别录》所载,石膏的药用价值主要有三点,其一、主中风;其二、除热;第三、止喘;第四、止消渴。张仲景用石膏共有17首方剂,用途也恰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中石膏“主中风”多不为人所讲,这是源于随着社会发展,语言环境的变化及人们对疾病病机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有了更好的药物来使用,也就逐渐将石膏“中风”的功效逐渐摒弃了。石膏此用以风引汤、越婢汤为主药代表。风引汤,用于“除热瘫痫”,本方重在熄风止痉,所治之证即为中风、惊痫、抽搐之类。越婢汤用于“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二者病因均有“中风”,历来医家一味强调石膏清热,往往令人不解其义。从本草的记录出发,以石膏疏风之效解之,真相也便昭然若揭了。这种用法也有孙思邈《千金要方》防风汤、大续命汤为证。足见汉唐时期药征方征的理念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汉医学本来该有的样子。至如石膏的除热、止喘、止消渴的用法,仲景也有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竹叶石膏汤为例,历代解读繁多,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