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地理
陈坚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倡导目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主体教育关于努力培养与发展学习主体的白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自主探索是学生参与的本质。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地理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知识性、逻辑性、应用性三大类,对应地创设出讲述型、问题型、活动型三种情境模式。
一、知识性强的内容,通过生动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设讲述型地理教学情,就是把切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有趣的教学材料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机地融合在讲课内容中,使讲授内容对学生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
如何更好地创设讲述型地理教学情境呢?
1.“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
精心设计新课引言,设立悬念,激起想像,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授'黄河”一节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黄河,大家自然会想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同时我们也会想到,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又被称为害河。那么,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河。”这样既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打下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能探风雅无穷意”—在讲述过程中创设情境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生动内容,补充典型生动的教学材料。
如讲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之后,可补充介绍黑洞、白洞、宇宙射线等特殊天体的内容。有些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但只要认真研究,经过加工可以变换成有趣的内容。邓银河系直径7万光年,可以这样表达:银河系直径66亿千米,是太阳系的6千万倍。如果把银河系直径缩小66亿倍,它的直径是1亿千米,而地球的直径仅2毫米。通过数字加工,学生对银河系的庞大感受更深了。
二、逻辑性强的内容,通过设疑问难,唤起学生的探究激情
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球运动、气温分布等内容逻辑思维性较强,有理科教学的特点,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疑激趣创设问题情境。
怎样创设问题型地理教学情境呢?
1.引入新课问题新颖化
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讲《地球自转》时我先问学生:水池的水、台风等呈什么方向旋转,为什么它们都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两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我指出:这就是地球白转的神奇力量。又如在讲地球上的人口问题,先提问:“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一时群情激昂,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这要由人类所需的水、空气、资源、土地和食物等物质条件来决定。再追问:“中国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又是欢腾一片,学生们热烈讨论起国家大事来。
2.教学内容问题化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满腔热情鼓励学生生疑好问,使教学过程成为生疑—解疑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例如,在讲授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那么我国的气候将会怎样,对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课堂便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
3.问题设计的递进化
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启发性,层层递进,步步诱导。如讲“大气垂直分层”一节时,可先让学生思考:地球大气的热量来自何处,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规律,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地议论起来。就在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出示“大气的垂直变化图”。学生通过读图就不难发现:气温垂直向上是呈蛇状分布的,跟他们想像的不一样。他们一个个很自然地露出了惊奇的目光。这时我趁热打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各层还有什么其他特点,它与气温的垂直变化有何联系,各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等。
4.解决问题的过程化
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和巩固性,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并通过设计精练的检测题,巩固和检查所学问题。如学习了人口密度的概念,马上让学生计算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并通过计算结果,得出中国人口分布稠密,加拿大人口分布稀疏,也为以后讲加拿大作了一个铺垫,它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三、应用性强的内容,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科学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用性强的内容要冲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课堂中学生总是坐着听的局面,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活劫型地理教学情境就是以活动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把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方式有机地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如何创设活动型地理教学情境呢?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创设的基础
课堂活动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如:(I)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刊,摘抄活动所需的资料;上因特网搜集所需材料;(2)运用电视、录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地理信息;(3)开展社会调查,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撰写地理小论文。
2.转换角、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创设的根本
地理教学中一些现实性强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如讲生态平衡时,联系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让学生讨论分析洪灾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讨论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以小组选代表发言,后者更能激活气氛。
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讲也是情境创设的良好方法,如讲授“陆地自然带”时,可让一个旅行过京沪线的学生来介绍沿途景观、分析成因(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结合社会调查和地球日宣传活动,开展我为汽车城环保献一计》、《生命之水》等演讲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做好课堂控制工作是创设的关键
设计活动课方案时,应该就活动目的、内容、时间、方法等加以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反应,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课堂活动的“微调”工作。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入手,找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点,把相关艺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地理和古典诗词的嫁接、地理和音乐的嫁接、地理和电影的嫁接用在创设地理教学情境中,可使学生的兴奋点与地理课堂知识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地理课成为一块学生喜欢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