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卷十三——各类型的下利与病理

下利二十五章

下利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1 下利清谷,是吃啥拉啥,此为中气虚寒,火不化谷之义。此为里虚,不可攻表,此非外感,也无攻表之理,攻表亡阳,是为大逆,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论;此为脾阳陷败之利。本条为太阴四。

下利二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气者,湿盛而气滞也。当利其小便,以渗湿邪。

1 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此是因湿。

论;本条为湿利。

参考下利十六,黎勒散。

下利三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也。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1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此是腑阳败而气逆,少阴盛则蜷卧而脚缩。

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2 本条重点是什么意思,是说明脾胃同主手足四肢?下利败中,阳从外绝与阴从内绝,俱有手足之证,皆是土败?

下利四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气败泄,危亡在目。若卒时脉还者,手足温者,阳气来复,可以回生,脉不还者,阳气不复,死无望矣。

1 利后脉绝,是阳气之败,手足厥冷,是脾胃之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阴极阳复,脾胃阳回则人生。脉不还而厥者,阳亡于外,阴绝于里,阳气不复,死无生望。

2 此为三阴之盛,厥阴经病之利。厥阴之经,阴极下利脉绝,阴极阳复,晬时脉还,则阳回热复而人生,厥盛无热,其脉不还,则人死。

论;此为厥阴,阴极之利。三十六条。

下利五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1 下利厥逆无脉者,灸之扶阳,手足不温,脉也不还,反微喘者,死。经脉结滞或营血之亏,阳无复路,气不归根,阴尽阳飞。

论;此为厥利,阳绝死证。

  下利,手足厥冷,反微喘者,是上气,六腑之气绝于外也。(下利三)微喘则阳不根阴而外绝。

下利六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脉,趺阳,胃脉,胃土本克肾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于火而火克于水,火胜则土能克水而少阴负,火败则水反侮土而趺阳负。凡病皆水胜而土负,土胜而水负者,甚少也。水胜则死,土胜则生,故少阴以负趺阳为顺。

1 少阴负趺阳,是为顺者,土克水也。不顺为逆,水反侮土,则病下利也。

2 黄师之“凡”,凡病皆水胜土负,土盛而水负者,甚少也(唯外感伤寒,阳明腑实证)。此为重点,最重要的医理,学完仲景则知。

论;本条主要是说,利皆为阴证,寒水侮土,皆为土败土负之利。

下利七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弦者,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设脉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阳,木贼土败,利为未止。若脉微弱数者,是脾阳欲复,肝邪将退,为欲自止,虽外见发热,然续将内敛,不至死也。

1 下利脉沉弦,证脉相合,知为里虚,湿寒木陷,则见下重,此三阴之病;其脉大者,利亡肝脾之阳,胃逆阳泄而失敛也,阳气失归,里虚内寒,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知寒退阳复,阳回利止,虽发热不死。(阳浮之虚大,区别阳盛之实大,虚实之别,俱是病脉)

论;此同厥阴之利,厥去热复,阳回不死。厥阴三十八条同。

泽泻

下利八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1 下利,脉沉而迟,是阴盛之诊。脉法;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沉迟内寒而下利,阳陷不出而阴外束,此即是木陷不升,营血虚寒,卫阳不出,则表虚恶寒之义,卫阳不出,即是阴寒外束之义。乃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者,脾阳欲复,肝邪欲退也,此即是上条提纲言,虽发热不死之义。脾阳渐复,阴寒外束,故面少赤,而身热也。表虚之阴寒,闭其脾复之阳,阴阳相争,阳郁欲发,必将冲透重阴,汗出而解。下利清谷者,微阳孤弱,未能冲透表虚之寒闭,难免抑郁昏冒,而后外达皮毛耳。方其郁冒将解之时,病人必当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谓戴阳,戴阳者,阳根微弱而下虚故也。即是少阴通脉四逆汤证,此则阳复而能解。

2 师言方其郁冒将解之时,病人必当微厥。余觉此是汗出之后,而病人必微厥也。因戴阳下虚,所以然者,汗出病解,汗出也阳泄也,汗出阳泄而内虚,故微厥也。

论;本条同厥阴三十九,厥阴阳回利止,又见戴阳之杂象。

下利九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有微热而渴者,是厥寒去而阳复矣。脉弱则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论;本条同此厥阴四十三。阳复利止。

(0)

相关推荐

  • 『古方新解』《金匮要略》论下利病及转归

    □ 艾华 历飞 王守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 正确辨病识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是立法处方的依据,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所在.<金匮要略>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个方面,内容较多,现就下利病辨病思路与 ...

  • 甘生脾

    ​甘生脾: 秉土之性味 于是生脾脏 甘味,滋养人身 并且,化为脾气 所谓五脏 气自成象 成像就是 成其气象 五脏六腑皆是 气之精微所化 旦 五脏,禀气之精微之,精者而成 六腑,禀气之精微之,浊者而成 ...

  •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273条浅析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之前讲的都是阳经病,就是六腑为病.从现在开始,邪气就入五藏了 ...

  • JT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0

    这篇个人觉得比较难,但是有很多好用的方法,比如鸡屎白治疗风湿性疾病,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17.24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 ...

  • 《金匮悬解》卷八——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内伤杂病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十八章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虽不一,而原则无二.惊悸之家,风木郁动,营血失敛,往往上溢而下泄,不溢不泄,则蓄结而内瘀,内瘀不去,久成痃癖,痃癖渐大,多至殒命而亡身.故瘀 ...

  •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 《金匮悬解》卷十三——呕吐的病理与辨证

    呕吐四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1 寸口者,手太阴肺气之所变现也.肺主气,寸口脉微而数者,肺中宗气之虚也.(阳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宗气,宗气虚则营血必 ...

  • 《金匮悬解》卷十三——呕吐与下利

    金匮悬解卷十三 内伤杂病 呕吐哕下利二十四章 呕哕者,阳明胃病也,下利者,太阴脾病也.胃以下行为顺,胃气上逆,则为呕哕,脾以上行为顺,脾气下陷,则病下利,总以中气之不治也.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 ...

  • 《金匮悬解》卷十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金匮悬解卷十五 内伤杂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十三章 肺痿.肺痈者,咳嗽上气之标,咳嗽上气者,肺痿.肺痈之本.肺痿之病,内亡津液而伤火燥,肺痈之病,外感风邪而伤湿热.溯其原委,即咳嗽上气之积渐而成者,而咳 ...

  • 《金匮悬解》卷十六——胸痹心痛短气

    金匮悬解卷十六 内伤杂病 胸痹心痛短气九章 胸痹.心痛之病,浊阴逆犯清阳,责在肝肾之阴盛,心肺之阳虚,而其原,总由于中气之败.胃逆则浊阴不降,脾陷则清阳不升,是寒水凌火,风木贼土之根本也.阳宜降也,阳 ...

  • 《金匮悬解》卷十七——腹满寒疝宿食

    金匮悬解卷十七 内伤杂病 腹满寒疝宿食二十五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之相因者也.寒水风木之邪,合而贼土,土湿脾陷,迫于风木之侵,滞塞不运,是以胀满,所谓肾气实则胀者(<素问>语).虽寒水之 ...

  • 《金匮悬解》卷十七——大建中汤,赤丸,大黄附子汤

    腹满十一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者,土火俱败,寒水上凌,胃气奔逆,不能下降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头足出现,上 ...

  • 《金匮悬解》卷十九——疮痈肠痈浸淫

    金匮悬解卷十九 外科 疮痈肠痈浸淫七章 疮痈者,营卫壅阻之病也.营气得寒,血脉凝涩,壅阻卫气,蓄积结硬,卫郁热盛,肉腐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