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卷十三——各类型的下利与病理
下利二十五章
下利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1 下利清谷,是吃啥拉啥,此为中气虚寒,火不化谷之义。此为里虚,不可攻表,此非外感,也无攻表之理,攻表亡阳,是为大逆,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论;此为脾阳陷败之利。本条为太阴四。
下利二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气者,湿盛而气滞也。当利其小便,以渗湿邪。
1 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此是因湿。
论;本条为湿利。
参考下利十六,黎勒散。
下利三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也。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1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此是腑阳败而气逆,少阴盛则蜷卧而脚缩。
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2 本条重点是什么意思,是说明脾胃同主手足四肢?下利败中,阳从外绝与阴从内绝,俱有手足之证,皆是土败?
下利四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气败泄,危亡在目。若卒时脉还者,手足温者,阳气来复,可以回生,脉不还者,阳气不复,死无望矣。
1 利后脉绝,是阳气之败,手足厥冷,是脾胃之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阴极阳复,脾胃阳回则人生。脉不还而厥者,阳亡于外,阴绝于里,阳气不复,死无生望。
2 此为三阴之盛,厥阴经病之利。厥阴之经,阴极下利脉绝,阴极阳复,晬时脉还,则阳回热复而人生,厥盛无热,其脉不还,则人死。
论;此为厥阴,阴极之利。三十六条。
下利五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1 下利厥逆无脉者,灸之扶阳,手足不温,脉也不还,反微喘者,死。经脉结滞或营血之亏,阳无复路,气不归根,阴尽阳飞。
论;此为厥利,阳绝死证。
下利,手足厥冷,反微喘者,是上气,六腑之气绝于外也。(下利三)微喘则阳不根阴而外绝。
下利六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脉,趺阳,胃脉,胃土本克肾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于火而火克于水,火胜则土能克水而少阴负,火败则水反侮土而趺阳负。凡病皆水胜而土负,土胜而水负者,甚少也。水胜则死,土胜则生,故少阴以负趺阳为顺。
1 少阴负趺阳,是为顺者,土克水也。不顺为逆,水反侮土,则病下利也。
2 黄师之“凡”,凡病皆水胜土负,土盛而水负者,甚少也(唯外感伤寒,阳明腑实证)。此为重点,最重要的医理,学完仲景则知。
论;本条主要是说,利皆为阴证,寒水侮土,皆为土败土负之利。
下利七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弦者,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设脉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阳,木贼土败,利为未止。若脉微弱数者,是脾阳欲复,肝邪将退,为欲自止,虽外见发热,然续将内敛,不至死也。
1 下利脉沉弦,证脉相合,知为里虚,湿寒木陷,则见下重,此三阴之病;其脉大者,利亡肝脾之阳,胃逆阳泄而失敛也,阳气失归,里虚内寒,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知寒退阳复,阳回利止,虽发热不死。(阳浮之虚大,区别阳盛之实大,虚实之别,俱是病脉)
论;此同厥阴之利,厥去热复,阳回不死。厥阴三十八条同。
泽泻
下利八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1 下利,脉沉而迟,是阴盛之诊。脉法;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沉迟内寒而下利,阳陷不出而阴外束,此即是木陷不升,营血虚寒,卫阳不出,则表虚恶寒之义,卫阳不出,即是阴寒外束之义。乃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者,脾阳欲复,肝邪欲退也,此即是上条提纲言,虽发热不死之义。脾阳渐复,阴寒外束,故面少赤,而身热也。表虚之阴寒,闭其脾复之阳,阴阳相争,阳郁欲发,必将冲透重阴,汗出而解。下利清谷者,微阳孤弱,未能冲透表虚之寒闭,难免抑郁昏冒,而后外达皮毛耳。方其郁冒将解之时,病人必当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谓戴阳,戴阳者,阳根微弱而下虚故也。即是少阴通脉四逆汤证,此则阳复而能解。
2 师言方其郁冒将解之时,病人必当微厥。余觉此是汗出之后,而病人必微厥也。因戴阳下虚,所以然者,汗出病解,汗出也阳泄也,汗出阳泄而内虚,故微厥也。
论;本条同厥阴三十九,厥阴阳回利止,又见戴阳之杂象。
下利九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有微热而渴者,是厥寒去而阳复矣。脉弱则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论;本条同此厥阴四十三。阳复利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