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小时候的浓浓年味(5):杀年鸡
(诗文)小时候的浓浓年味(5):杀年鸡
文|01一线
小时候的我们渴望过年,那时常听大人们讲,过年是一家团圆欢乐。是啊,老祖宗的规矩通情达理,人们经过一年的生计谋划和艰辛劳动,应该停下来,过几天舒心的日子。虽然过年劳累,大家也都心甘。那时,我们等到学校放过寒假,就开始数着日子过年了,期待着新年的来临。
俗话说的好,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腊月里的习俗和讲究有很多。尤其是过了小年,每天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民间也流传着一首过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理头发,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以后到处走。
到了年关,村民们开始酝酿干鱼塘,再就是杀猪过年,接下来就是备吃年货。这样忙着忙着,忙好了吃的忙穿的,家家户户打扫一新,孩子们也笑脸如花。
“小年大年,杀猪过年”“干塘捕鱼过大年,年年有‘鱼’好兆头”“二十七,宰年鸡”。人们习惯把与年搭上关系的猪、鱼和鸡到了年关就习惯称作为年猪、年鱼和年鸡,这也是通常祭神要用的“三鲜”。前两期说过了年猪味和年鱼味,这期来聊聊中华过年习俗中的年鸡味。
有句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另外,还有年谣称:“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这就是说,传统民俗中的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人们要洗澡、洗衣。传说在这两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也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为此,无论贫富,人人都为了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而沐浴更衣,因而,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腊月二十七前剪头发。
曾经有传言“正月剪头死舅舅”,其实这个传说是不正确的。这个传说源于清代,满族入关以后,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如果违抗就格杀勿论,并声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每当剃头时就会勾起汉人对明朝的“思旧”之情,久而久之,“思旧”讹传成“死舅”,才传成这种“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怪异说法。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看作是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
谚语说“腊月水土贵三分”。这不,一到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集中了买年货的人,导致各种东西都涨价了不少,商人们趁机作一笔好生意。
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这是因为谐音,“鸡”同“吉”,图个吉利,如意吉祥之味。习俗说的二十七要宰的鸡,还一定要是公鸡(也指献鸡,就是之前被阉割了而养大的公鸡),母鸡为何就不行呢?那是从古以男子为主导的父系社会时代,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男子为大的观点,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
过去老北京人认为:鸡在天上是酉官,他是唯一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鸡又是德禽,宰杀鸡是为了让鸡回到天庭可以休息,给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是否勤劳,是否可以在除夕夜给这家人报吉祥。总之,这样的习俗可有两层意思:一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以雄为长,以公为大。公鸡为大鸡,与“大吉”谐音,取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层意思是母鸡能下蛋,宰了可惜。只有当家里有妇人生孩子做月子时,人们才舍得宰母鸡。
因为宰公鸡图“大吉大利”,另外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过年认为初一不宜动刀,所以,这些要动刀的事情自然就要提前准备好。还有,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一餐吃完,要一直留一点。每顿饭只吃两筷子,意思意思,使这“大吉大利”维持得越久越好。可见,过年杀鸡做鸡盘餐只是摆样子,总要端上端下餐桌的。直到不吃要坏了,才把它吃光。为此,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那个时候,就是除夕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也要在除夕盛宴上登场。要在一个盘碟里盛装整只鸡,这个盘鸡要摆放在宴席桌子中间位置。盛宴上是不能将其拆解成一碗鸡块,而且人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名头,叫做大吉大利。
虽说大公鸡将作为吉祥物而频频现身于市画,接受人们的赞美和喜爱,但这并不能改变它将被宰的命运。盘中餐是鸡的宿命,因为其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还有很多滋养功效。像样一点的宴席,鸡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年关,杀只鸡,为过年的餐桌增加一道美味,添点荤腥儿,自然有它的道理。小说《林海雪原》有百鸡宴,那宴非常壮观。
如果逢上生肖鸡年,人们啃着鸡肉,喝着鸡汤,捧着鸡偶吉祥物,互道鸡年吉祥——想想蛮有意思。不象如今,宰鸡这项工作恐怕少有人亲历亲为了,爱吃鸡肉的人通常有一颗慈悲之心,不忍看到大公鸡或老母鸡惨死刀下。孟子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宰”这个字通常用在大体动物上,比如宰牛、宰马、宰驴等,杀一只小小的鸡,何必非要煞有介事的说宰,说得这么狠,杀鸡焉用宰牛刀?有人反复推敲,觉得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的。在生活窘迫的年代,哪怕是杀只鸡改善生活也是件大事,普通人家杀鸡就像大户人家宰牛一样,是很隆重的,所以称之为“宰”;二是心理上的。恶狠狠的一个“宰”字,把连鸡都不能轻易吃上的人家,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急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恨不得把贫穷、困顿、无奈,像宰鸡似的置于死地,以后的日子像炖鸡一样香喷喷的。所以,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庄子的材与不才、孟子的君子之仁,均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宰的不是鸡,是命运;炖在锅里的不是肉,是期盼;吃进肚里的不是美味,是希望。
记得我上大二那年照常回家过年,母亲吩咐我帮她杀两只鸡。我从前没做过这事,就抱着蒙蒙的心里尝试一回。我于是去鸡窝里去抓两只献鸡。当时,经大半年关养着的这几只献鸡肥肥大大的,见我们要抓它们,睁着两只眼睛凶巴巴地瞅着我,似乎对我抗议。我好不容易将一只两只缉拿归案,先是将它们的两只脚捆住,以为放在大脚盆里已然不能动弹,谁知它们一个劲地叫唤,又是拍翅膀,又是蹬腿,扑腾扑腾地挣扎着,我倒没去理会它们。之后,我去找了只碗,放了些盐,加上大半碗干净水,之后就去烧开水用来烫鸡扯毛。
那时杀鸡前,还必须有个简单的仪式:先在厅堂或门前摆上叠放三张冥纸钱,然后,点上三柱香,再燃放一封鞭炮,用活献鸡先后各对着东南西北方向,向神和先祖宣示三恭敬,杀鸡便开始了。我学着从前看过大人杀鸡的样子,左手抓着两支鸡翅、拽着鸡头,右手麻利地从鸡脖上拔下一些毛,紧接着便拿着菜刀。这时,鸡似乎感觉到危险了,便使劲儿挣扎,可怎么能逃过我那有力的手呢。我右手握紧菜刀把,在鸡的颈脖上划过几刀,鸡血便从动脉管直溅到预备的盐水碗中。我看着鸡的双脚在微微颤动,似乎在攒足力量,做生命前的最后挣扎,这是它对生命的一种恋恋不舍的回应。鸡在几声“咯咯咯”的呻吟声便断气了,余血便要滴在之前准备的纸钱上。
有趣的是,杀第二只的时候。我以为也成了,把鸡放在烫鸡的脚盆里,它的两只脚一蹬,“咯咯”地叫了两声,摇了摇头,挣扎着竟然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这时,我便手忙脚乱地追起它来。想逃脱的鸡让我抓回来后又要补上一刀,挣扎几下就呜呼了。接下来就是烫鸡,把它们翻转几个回合,觉得烫透了,开始扯毛、刮毛。把鸡全身弄干净了,便交给母亲开膛剖腹、清洗内脏,之后装进大盘放进厅堂或厨房挂篮里地凉着备用……
古人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两只鸡向我诉说了它们的悲惨命运。自此,我便生了慈悲之心,感觉杀鸡是件残忍的事,以后再逢有杀鸡的事我就感到有些为难了。必须要杀时,我都暗自请求这只鸡的原谅。
往事过去了许多年,后来每逢回老家过年,我都是吩咐家人杀鸡,仪式全在掌控之中,只是我初次杀鸡的情景挥之不去。特别是小时候看到大人们的杀鸡场面和过年的气氛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
今天正逢农历腊月廿七,中午时分,没有休息,回味着从前的年味。过年杀鸡,大吉大利。滴血纸,点香,放鞭炮,这也宣示着除了过年杀猪,干鱼以外,又特别浓厚着小时候年味的又一个高潮。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全国科监委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先后在《中外哲理名言》《中国作家文库》《中国亲情诗典》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井冈文艺》《庐陵诗词》《庐陵文苑》《文山艺苑》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先后有作品入编《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中国2019-2020诗歌双年选)《战“疫”之歌:2020共和国的春天记忆》。先后在《经济》《新经济》《工业》《科研》《科技经济导刊》《价值工程》《经营管理者》《社会科学》《IT经理人》《中国计算机用户》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有100余项各类成果和事迹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