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刘安南)纪念牺牲在渣滓洞的刘振美烈士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永志不忘
文/刘安南
举国同欢的国庆节刚过去不久,一个陌生人的来访,在我平静的内心激起波澜。来访者是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刘振美烈士的孙女刘伟,一个成熟干练的女士。原来,刘伟近年来在收集整理其祖父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份写于35年前的《刘振美传》,认为资料比较全面,内容比较翔实,于是四处打听作者的下落,几经周折,总算摸清底细,找上门来。
我有些激动,终于见到刘振美烈士的亲人了。这是我当年写作《刘振美传》时,期盼而未能实现的愿望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党的建设工作的加强,按中央要求,各级地方党委都成立了党史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当地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烈士的资料。我当时在纳溪县党史办工作,在查阅资料时,发现牺牲在渣滓洞的革命烈士刘振美,是纳溪县护国镇(新中国成立前,护国镇属于叙永县)的人。
我曾在《红岩烈士诗抄》上,读过刘振美的<无题>诗:“凤尾从来逞艳姿,巴山夜雨梦回迟;史家高秉董狐笔,诸子低吟鲁迅诗。初稼新逢六月雪,厄杨仍发一年枝;余生入狱何足畏,且看中天日影移。”其深沉的笔触,浩然的正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富有文学才华的青年,怎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短暂的一生(牺牲时年仅33岁)经历了些什么?他的精神如何不断升华,直至在刀光血影之前,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主动请缨,承担了撰写《刘振美传》的工作。
由于烈士牺牲已经三十多年了,收集资料的工作困难很大。我和同事四处奔走,通过登门拜访,信函交流等方式,先后在泸州、古蔺、叙永、隆昌、成都、重庆等地,采访了数位认识、了解刘振美的老同志,基本理出了刘振美一生活动的主要线索。我曾到成都拜访著名作家艾芜老,了解刘振美所办“华美书屋”的情况,看到了艾芜珍藏的《锻炼》一书,那是艾芜的短篇小说集,由华美书屋出版。我又专程到重庆档案馆、渣滓洞陈列馆查找资料,惊喜地发现了刘振美于1935年写的自传以及后来写的一些文章。在整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刘振美的形象逐渐鲜活起来。在我的脑海里,他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不缺吃少穿,却甘愿为民呐喊;他富有爱国激情,对旧制度嫉恶如仇;他才华横溢,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他信仰坚定,至死不移。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出了一万余字的《刘振美传》。由于资料的不足和笔者的水平有限,这篇传记肯定是不完善的,一定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没能挖掘、表达出来。但作为作者,我还是感到荣幸,毕竟在泸州的地方革命史上,留下了一笔记载,庶几可告慰长眠于地下的先烈。后来,我在一篇题为《秋行》的文章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金色的秋天是由知名和不知名的花果装扮起来的,革命的胜利是由知名和不知名的志士们流血奋斗换来的。在他们也许未曾想到过怎样的不朽,他们是不问收获问耕耘的。但是作为后来者,我们难道不应该提起笔来,公正地书写这一切,让先烈世世代代成为我们民族灵魂的组成部分吗?”
刘伟女士的来访,还带来了一个信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刘振美家乡的诗友们写了几百首缅怀,赞颂刘振美的诗词,准备结集刊印,这让我十分高兴。我拜读了其中的一部分,深为感动。刘振美和他的难友们在1949年11月27日遇难,迄今整整70年了。70年来,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方志敏烈士所盼望的,明媚的花园代替了暗淡的荒地,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在岁月静好欢歌笑语中,我们怎能不深切怀念为革命胜利流血牺牲的先烈?叙永县的诗友们正是怀着对烈士的敬意,怀着对历史规律的思索,或吟叹,或高歌,用艺术的笔触,发出了后来者的心声。“飘摇华夏久苍黄,革旧迎新觅曙光。志士创刊成匕首,书生投笔作金枪。”“遗篇血染又重温,黑狱昏灯素志存。不悔初心唯气节,春兰秋菊慰诗魂。”这些充满感情的诗歌表明,对于为人民幸福献身的先驱,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没有忘记。这些诗词,是对烈士的礼赞,更是对现代人的鞭策。
“余生入狱何足畏,且看中天日影移。”刘振美的诗,彰显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对于老一辈革命者而言,在国运维艰之际,求索民族复兴、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之路,是他们的初心和信仰。正是这种力量,在历史的年轮里渐次深重,让我们后来者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受到震撼。继承理想信仰的力量,不忘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初心,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