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闻||(赵春生)鬼哭神泣赤水哨鼓山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历史"调北征南″赤水征讨(二)

鬼哭神泣哨鼓山

文/赵春生

就在明傅友德大军跌马岩大获全胜,在赤水河北岸安营扎寨下来,继续执行“调北征南”任务,准备剿灭元朝溃败残流割据的元军时,这些溃败流窜的元军也在赤水河南岸哨鼓山集中兵力,严阵以待,防御明朝军队的进攻。

当时正逢赤水河潮期,连降暴雨多日,未见有停歇的迹象。河水暴涨,洪峰咆哮而下,铺天盖地顺流而下,好一副动魄惊心的景象。赤水河冒水田至天鼓岩一段河道,滩多水急,乱箭穿空,洪水飞流直下,激起千重浪山浪海,水势雷霆万钧,令人望而胆寒。此时明征讨大军副将沐英将军同前哨侦探员们,冒雨沿赤水河北岸,沿河找寻渡河地址,选择最佳位置,争分夺秒为大军抢占先机,以利顺利渡过赤水河,消灭河南岸敌兵营哨鼓山元军主力。

侦查员们沿河西侧小道搜寻观察前进,发现冒水田上行一里之处,有一段河水比较平缓,河面也较宽阔,经询问土著彝族山民,得知这段河叫许家河。这里有一个渡口,是四川通往贵州的重要渡口。沐英心喜,决定在此渡河。他命令先锋部队乘夜在香炉山深处采伐黄竹扎成竹筏,准备用竹筏载兵士们渡过河去。

经过几天的努力,他终于扎好了一百多只竹茷。“兵贵神速”,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深夜,沐英一声令下,士兵们从山中抬出竹筏,踏着泥泞山道潜至赤水河边,将竹筏推入河中,前军将士们乘上竹筏,冒雨在激流中奋力撑蒿,向赤水河南岸飞驰而去。

在赤水河下游孟家山凤凰嘴,将士们弃筏登陆,乘敌人不备,齐声呐喊着冲向敌营。这时,元军正在酣睡,根本来不及披挂,许多士兵赤脚披发慌忙出帐迎敌,溃乱不成军。而明军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以一当十,以势不可挡之势包围了哨鼓山元军兵营,手舞刀剑,十八般武器蜂拥而上,一鼓作气攻上哨鼓山麓元军总部驻地。

这场血雨腥风的争战裹着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战场在明军手持的火把中亮如白昼,战场喊杀声震耳欲聋,乌蒙天堑赤水河谷血肉横飞,直杀得天地失色,鬼哭神嚎,魍魉埀淚。明军大败元军于哨鼓山,元军丢盔弃甲,全被吓破了胆,从睡梦中惊起四散逃生,唯恐爹娘少生了两双脚,哪还有心思保住阵地,听从将帅指挥,与明军交战啊,一个个丢盔弃甲狼狈逃生去了。哨鼓山的元军女将士官卜是,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亲兵队伍杀出一条血路,沿赤水河岸山林逃窜,往云南威宁、宣威方向而去......。

赤水河畔明朝这场"调北征南″军事行动,傅友德大军胜利大捷,大获全胜。明军乘胜追击,沿赤水河岸一直扫荡,元军一路溃败,直逃至云南省管辖的威宁、宣威等地。傅友德大军也一路追剿至威宁、宣威一带,屯兵驻扎。后来,元军残余消失乌蒙茫茫大山中,傅友德大军也经过整休凯旋班师。至此,这场征讨战宣告结束。朝庭表彰了这些将士,并在四川叙永县赤水小镇建立卫所,派遣"调北征南″的傅友德大军参将楊威将军担任赤水卫指挥佥事,辅佐赤水卫指挥使进行工作。

而今,数百年沧海桑田过去了,小镇赤水哨鼓山麓的战争烟尘也巳烟云消散,但只要有人提起这次围剿大战,后辈乡民们都仍然嘘吁。这场惨烈的争战,声嘶力竭的喊杀声虽巳平息远去,痛苦的哀鸣声也巳然沉寂远去,暴雨洗净了鲜血染红的战场,洪涛席卷冲远了断首缺腿的冤魂,满地的血腥在咆哮的山洪里清洁,荡平了昔日刀枪剑戢的杀声震天。流逝的岁月,淡去了这个恐怖夜晚的伤痛,战马蹄声带走了征讨烽烟的远去。哨鼓山好象什么也不曾发生过,什么争斗迹痕也没有留下过,山依然苍翠,峰依然秀美,但这场争讨战斗中一个个死去的幽灵,一堆堆腐朽的白骨,都成为一段永远留在历史上的记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的记忆,在祖祖辈辈人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人们不能忘却这个淒风苦雨的夜晚,人们不能忘却赤水河边这个急风骤雨的夜晚,那惊涛骇浪,那山麓血腥,都永远留在了这片川黔相连的边地!听,远处传来少女低沉沙哑凄惨的民歌声:

雄鹰折翅被囚牢笼,

骏马失蹄卒死沙场。

辽阔的蓝天青青的牧草,

游魂何时才能回到我的故乡?

这是流行在当地的一首民歌,不知为谁人所作,已然查不到出处,但它在这一带传唱着。听见这歌声,就能让我们想到这段历史,想到当年这场鬼哭神泣的哨鼓山攻打战。

再后来,楊威将军调漠北征讨入侵的蒙古人,战死沙场。赤水镇乡民感杨将军忠勇,在双山村跌马岩他曾英勇杀敌、力挫元将跌马的崖下为杨将军建立了衣冠冢,以示对他忠勇的崇敬。据杨氏家谱上记载,至2016年,其杨氏后裔巳传至28代,是赤水河地区大族。其中南山村人楊世勛还曾担任过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旧事巳也,烟尘远去。今朝赤水“喜听欢声笑语多,乐看乡民漫妙曲”。彝家的月琴响起来,苗家的歌舞跳起来,幸福欢歌绕赤水,歌舞婉转映清波。这片土地的前尘往事已随赤水流波远去,满山的桃李芬芳笑傲山谷。赤水河镇翻开了新的一页,和谐美好的生活吹散了过去的苦雨凄风,群峰焕彩翩翩舞,赤水欢歌逐水波。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