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很火,他的书店要怎么突围?
单向空间正在探索“全媒体出版”的可能性,让优秀的作者穿透纸背,通过概念发布、播客、短视频、纪录片、演讲与圆桌对话、主题放映、影视化等多种形态,延伸到更宽广的互联网空间。
一直以来,开书店都是个关乎理想的生意,但是很难赚钱。就连许知远这样的文化名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书店风雨无虞。
当2020年的疫情最初袭来时,许知远甚至为单向空间书店发了一封“众筹求助信”:疫情迟迟没有尽头,书店撑不住了。
也是在2020年,单向空间经历了一场起死回生。书店恢复了正常运转,甚至还在热门商圈开了新店。《十三邀》的节目如约而至,新书好评如潮。
在2020年的末尾,许知远谈起书店运转,依然十分感慨。
“现在我慢慢意识到,我们活了十几年之后,也不太容易垮掉的,而且像我这样吊儿郎当的一个创始人仍然没有被折腾垮,它一定有它的原因,有其内在的生命力。”
在过去的日子里,单向空间在线上线下孵化了多种内容形态。不管是传统的书刊出版、沙龙座谈,还是近几年新兴的播客、短视频,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试水。
现在,这些尝试正凝聚成“全媒体出版”的合力,内容将成为单向空间突围的先锋主力之一。
“微在不懂爱”主持人Alex
出于对内容的把控,策划团队每次都按照节目的标准去规划直播,保证内容质量、原创性和新鲜感。
围绕线上直播,单向空间还生发出了九大栏目,包含新书抢发、编辑部的故事、书店24小时、主编别闹、单向夜游等,内容密度之高让直播也有了出圈的实力。
直播积累的经验,也将被迁移到“全媒体出版”的实践中,让线上的沙龙活动更系统也更立体。
“全媒体出版”的想象力
在对内容的探索上,自带流量的许知远已经走了很远。
他先是从媒体行业出发,成为书店的联合创始人,而后又做了付费音频节目《艳遇图书馆》、纪实综艺《十三邀》,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也为单向空间的同事们打开了思路。
内容可以直接变现,也可以通过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在无形中提升品牌价值。这次被正式提出的“全媒体出版”,在兼顾短期效益的基础上,更偏重长期的价值。
从第五季《十三邀》开始,许知远越来越多地走入嘉宾们的生活,想要通过对话重建亲密感。吴琦也筹备起自己的播客,希望作者、编辑和读者都能成为表达者,碰撞出更多有意思的表达。
体验完群演生活的许知远,在影视城啃起了馒头
在策划播客内容时,吴琦更希望能够与听众的生活产生勾连。
“虽然文学、艺术当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审美价值,也包含情感连接和精神享受,但对于今天的听众和读者来讲,我们更想提供对人生选择和创作有具体帮助的内容,能够为个人成长带来益处。”
传统的出版围绕书出发,单向空间的“全媒体出版”则从人出发。表达形式的多样化,让创作者的表现维度也多样了起来,这家书店变得越来越像文化界KOL云集的“MCN机构”。
他们即将出版一本非虚构写作者杨潇的新书,内容是徒步重走西南联大之路。那些未能用文字记录的思考和见闻,可以从旅行文学、历史人文、非虚构写作等多个维度,以播客、沙龙、短视频等等形式去呈现。
甚至,单向空间还可以参照许知远的日本旅行vlog节目《十三游》,制作重走西南联大之路的旅行vlog,或者邀请更多嘉宾做成旅行类的微综艺。
在大众的印象里,单向空间以文学和图书见长,但在过去几年里,原生的视频团队一直在产出纪录片作品,访谈文化艺术圈里的大咖。
单向空间与品牌合作拍摄了大量短片和视频访谈,围绕主题邀请不同嘉宾,不仅有贾樟柯、顾晓刚等知名导演,也有以周奇墨为代表的新生力量。2020年书店行业遇冷,他们和雷克萨斯共同推出了书店支持计划,为参与的每家实体书店都拍摄了5分钟的短片。
拥有视频和文学双重经验的单向空间,吸引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注意。
在2020年11月,二者合作推出了“文学改编实验室”,希望从严肃文学中找到适合影视化改编的好故事,并在网文IP火爆的电影市场中,加速严肃文学影视化的进程。如果剧本孵化有所进展,单向空间可以很自然地入局影视创投,打开新的市场。
文学改编实验室的征稿成果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单向空间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十三邀》显著提升了书店的知名度,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找上门来,连支付宝的年度账单上,都出现了单向空间的联名。
2015年《十三邀》开播,第一期许知远就邀请了创业不久的罗振宇,两人的交谈并不顺滑。在言语交锋中许知远自嘲,自己正是为时代唱挽歌的人,留恋旧时代的美好。罗振宇则坦言,为时代唱挽歌只是在浪费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向空间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许知远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心态也更加积极。
罗振宇与许知远
五年后,当许知远再度面对罗振宇,两人讨论起那首未竟的“挽歌”,他又有了新的思考:挽歌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如果留恋已经式微的人文主义,不如把它变为这个时代新的可能。
许知远放下对商业的偏见,反而拥抱了他最期盼的那个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