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炼意”举例
读诗一得
“炼字炼意”举例
东方小儒(于立志)
在诗词创作中,炼字炼意往往能够提挈全篇,使全诗增辉。炼字炼意不单是从文字入手,主要是从思想境界入手。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一)
“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对陶渊明这两句诗一致击掌赞叹。诗人在庭园的东篱边采摘菊花,抬起头来,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地见到南山,人闲逸而自由,山静穆而高远。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指出: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认为当时通行“望南山”的版本,是俗士妄改。陶渊明于东篱下采菊,偶然间见山,是在不经意间见山,将自我如此了无痕迹地融入自然之中,物我相融,已经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绝非刻意而望。“见”字营造了一种偶遇之境,故是“望”字所不及。如刻意而望,刻意雕琢,那诗人与诗情便不自由、不自然,因而就体现不出朴素美、自然美。苏轼用“境以意会”四字概括了其诗意本质,“见南山”便成为“目与自然相接”的行为表征。清人薛敬孟《题渊明采菊图》“似有悠然意,南山入眼来”,皆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
唐代诗人王湾的名作《次北固山下》,佳句如珠,气象高远,风格壮美,颇有盛唐气韵,表现诗人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对仗工稳而隐含哲理,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残夜未尽而红日早升,将驱尽黑暗;旧岁未除而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萌动,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变迁,新旧交替,写景逼真,叙事确切,给人以遐想,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充满了对前景的乐观展望。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阔”“正”“悬”既是写景,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最早的版本是“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说文解字》:“失,纵也”,亦即奔驰、奔逃的意思。“两岸失”,就是岸在奔跑,选择船作为参照物,形容的船行得快,这样的理解,诗歌也有情味。有的专家认为,这两个版本均出于诗人之手。“潮平”尽显“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景色蕴含哲理,耐人品味。从用字来说,“潮平两岸阔”用“阔”字比原作“失”声音洪亮有力,自然浑成,使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失字生动真切,但有着意之痕。“一帆”与“两岸”对仗,优于“数帆”。这一句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王安石是儒家中的变革派,宰相中的读书人,聪明过人,下笔如飞,且治学严谨。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已是千古名句、传诵不衰,好就好在一个“绿”字上。起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满”字,最后用“绿”字。“绿”字本是形容词,改为动词用,炼得“意新、语新”,恰到好处,独具神采,自成妙趣,充满生机。
王安石30岁时写的《登飞来峰》,恰是风华正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用“只”字,诗歌的味道重在说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的专家认为原诗写为“自”字,“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歌的韵味重在抒怀,也有道理。王安石当时年少气盛,春风得意,“自缘”显得豪放和自信,与前句一气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