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广东人”与“北方人”
人人都知道,广东省的简称为“粤”,但可能未必人人都知广东人曾被叫作“粤人”,这也难怪,因为现在已很少人这样叫了。反而,现在很多外省人,尤其是北方人还通常习惯性叫广东人为“老广”。其实,早在二千几年前的秦汉时代,岭南地区是被称作南越。在传统概念上,岭南,是指越城、大庚、骑田、都庞、萌渚这五岭以南的地区。
而我们注意到,在中国最早的历史传记《史记》中凡提到岭南地区的均称为南越,所以记述岭南地区的篇章叫“南越列传”。但不知为何后来在《汉书》里面,这个南越的“越”字变成现在我们广东省简称那个“粤”字。由“越”变成“粤”,为何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们各有各观点,众说纷纭,于是人们只能顺理成章理解为这两个字,是同音不同字而已,后来,“粤”字成为了广东省的简称,这里的人自然而然地被称为“粤人”。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粤人应该算最早的岭南土著人,最早的岭南土著人,不管是相貌、身材、语言或是生活习惯、性情性格等方方面面与当时的中原人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只不过,后来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徙,出现“与越杂处”现象,情形才发生了变化。最早的一次中原人大迁徙是发生在秦朝末年。当年,秦始皇手下大将任嚣带领大军平定了岭南,并在现在的广州城隍庙一带建起了一座番禺城,南下的秦军将士被安顿在番禺城。这些秦军将士大部分是五大三粗的北方汉子,而随军女性甚少,当年行军打仗的时候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一旦安顿下来,问题就出现了,什么起居饮食、洗衣缝补等日常生活问题,甚至生儿育女问题等等。接踵而来困扰着这群北方汉子。而面对这些问题,当时任嚣手下有个副将名叫赵佗,也就是后来人们都熟悉的那个南越王赵佗,他想出了一条计,什么计呢?
按《史记》记载,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即是话,原来赵佗要求的是三万未嫁女子,而秦皇帝只应承给一半,即是一万五千。事实上,后来陆续南迁者远不止这个数目。其中除了有大批的女子之外,还有不少商人和他们的家属,以及被贬谪的官吏、犯人等。人数约几十万之众,这个就是史称的第一次“谪戍移民”,此举开启了中原人与粤人和平相处、繁衍生息的新纪元。
我们讲的粤人用现代的概念又可以分成广东区域的三类人群,即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其实不管是哪里的人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中原人的痕迹,只不过正如一些学者讲的客家人和潮汕人保留的痕迹更明显些,而广府人保留岭南土著人的痕迹更多些而已。但不管怎么说,广东人与中原人或者叫北方人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是语言,北方人听广东人讲粤语就像听外语一样,所以北方人戏称粤语为鸟语,而让广东人讲普通话也是件颇为难堪的事。所以在北方人中有这样的一句口头禅: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粤人讲官话。
其次是体质特征,很多人说,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一眼看上去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这样说也的确没错,嗱,这张陈旧照片上的女子,一看就知道是当时典型的广府人的相貌和装束。应该讲南北差异最大的算是文化差异,虽然岭南文化是源于中原文化,但是历经千百年的演变,较之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更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地方特色。其实,不管在任何一个地方,大凡可以体现到那个地方风俗的,通常是一件带浓厚特色的道具。假如你问上海人:最能体现你们当年十里洋场风情的道具是什么时候,他们会自豪告诉你,阿拉大上海的旗袍是绝世精品。同样道理,如果你问广府人,最能体现老广府风俗的道具是什么时,相信十有八九的老广府人都会异口同声说:木屐!
其实,我们现在所讲的唐装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服装。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很特别的服饰,而且,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长久以来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汉族人的服饰自汉服之后,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满清皇朝统治中国后,硬性规定汉族人统一穿着满族人的服装,当时满族人又称为旗人,所以他们的服装也称之为旗服宫袍、长衫马褂。
然而,1911年,满清皇朝灭亡,改朝换代之后,人们剪辫换服,在原有满清服装基础上进行改良,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改良后的服装自成一格,称为唐装,改良后的唐装,女式改成收腰紧身,两侧开叉,取原来旗服宫袍中的两个字称作旗袍,男式呢改成一分为二,衫是衫,裤是裤。而广东人又根据广东的气候特点和劳作需要,还改良了类似南方绸之类的服装面料以及女式大襟衫,男式包头裤。要知道,那个时候,大襟衫、包头裤,再加上一双木屐,涕涕嘀嘀走在大街小巷的麻石地板上是普罗大众的一种时尚来的,也可以讲是岭南文化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