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丨300条! 高中政治必修1-4选择题必背06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 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2.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代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8.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 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4.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2021届 高考《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
专题一 物质和运动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 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
6. 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专题二 物质和意识
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3. 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6.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7.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8.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9.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0.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1. 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 实践决定认识。
2.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5.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7.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