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城市陌生的家 | 杨建英专栏
熟悉的城市陌生的家
杨建英
熟悉的城市陌生的家,是近年来突然“冒出”的一个现象。我不知道别人注意到没有。
日前参与同学聚会,大家混得不错,都买房了——这个住“某某花园”、那个住“某某名苑”;这个在“名都”、那个在“华府”。听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不只我糊涂,同学之间也在相互打听所住小区的具体位置。当说出所在地原来的老名字时,房子里一片“啊、哦、唔”的颖悟之声。以前的小城多简单啊!一说住在哪?“七零六、四大队、东后街、八道巷、皮革厂、统建楼”等等大家都明白。现在,要是“冷不丁”报出一个“某某花园”,您还不见得一下子能说出具体位置。
看来,成长的烦恼,并非完全指人,城市也一样。城市也在生长。人常说“女大十八变”,城市要是变起来可能更邪乎。
我从有关部门粗略地了解到,现在小城各类建成小区大概有五、六十个。加上正在建设的,未来规划的,将来突破一百个也未可知。
这些小区名称各异、五花八门,极像潮男靓女们身上的奇异装饰,令“老山城”们感到陌生。问题是,一旦这些“装饰”过多,它就会掩盖山城古朴的肌肤、山野的韵致、山水的结构。说白了就是:一旦到处是“花园”、“名苑”,你想找老山城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说到老地名、老街名的保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国家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针对一些地方为建筑小区乱命名现象,有些重点城市还是作出了规定。
上海市明文规定:楼盘取名“某某花园、某某花苑”的,它必须做到这一居住地的绿化率达到50%或以上。取名“某某城”的,它的用地面积必须在2万平方米以上,并且建筑面积要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取名“山庄”的,就应该靠山,而且用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取名“广场”的,用地面积必须是在8千平方米以上,并且有2千平方米以上的集中空地。
商家为吸引购房者为楼盘取一个时髦靓丽的名字本无可厚非。我们期望的是:一个小区命名既能突出自己的建筑特色又能弘扬本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再好不过了。特别是那些地处重要节点和历史街区的建筑小区更应该注意。
为了写作这篇小文,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起名子方面的资料,发现有不少“乐子”。比如南方有道菜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实这道菜就是“苦瓜溜肥肠”。不怕苦?好理解,苦瓜嘛;不怕死,是什么意思?后来仔细一琢磨明白了:“不怕死”用南方话说就是“不怕屎”!肥肠里可不就是那些东西吗。呵呵,听着挺恶心,实在讲:这个名字确实耐人寻味,妙趣横生,比菜品本身更有“嚼头”。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举。大到人名、地名;小到菜品、食品,一个好名字就成功了一半。(当然啦,愣把“萝卜开会”说成“群英荟萃”好像也不对。)
有着冰激淋界“劳斯莱斯”之称的,世界头号冰激淋品牌“哈根达斯”这个名字的来历就颇耐人寻味。
这是个美国产品,却起了一个丹麦的名字。创始人鲁本·马特斯
认为:这个斯堪的纳维亚的名字可以唤起人们对新鲜、天然、健康及高品质的追求。这就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小区楼盘很相像啦。
时下,地处塞北的新疆大地有许多以江南命名的楼盘。比如新疆某市的锦绣江南小镇——花格窗、马头墙、垂杨柳、石板桥,令人仿佛置身明丽温柔,细腻婉约的江南。与粗粝狂躁,空旷冷漠的塞北形成鲜明的反差。
如今,买房子就是买生活!就是购买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生活方式成为时代主流。
北方人向往南方人的生活,于是北方城市就有许多“江南花园”;中国人羡慕外国人生活,于是中国城市就有了许多“欧陆风情”。所有这些,事实上都是在贩卖一种文化的反差。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真格的,投大笔资金盖了房子总得想办法把他卖出去呀!搞一些新花样无可厚非。
此外,从市民角度来说:这辈子虽然不能在江南或国外安个家,难道还不能在家门口的,有着江南韵味、外国风情的小区里安个家?
问题是:这些东西不能太多。如果一个城市到处都是这些“外来文化产品”,那,这个城市原有的特色在哪里?这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又如何去体现?建筑总应该讲究一点文脉传承吧!
建筑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就是起码要“靠谱”!
当然,这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个楼盘如果建在一片荒原中,江南也好、欧式也罢,那还有情可原。可是那些建在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如:北京的胡同片区)里的住宅小区,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是一个具有“活的生命”特性要素,它包含着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物质形式。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化不能与之完全隔离和对立,只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衍生和演化。
在这方面国内有搞得好的。如北京的菊儿胡同改造。原来那地方是老胡同区,破破烂烂。对此,建筑大师吴良镛发明了“有机更新”旧城区保护和改造理念。他认为:有机更新的精髓,是城市的自然生长和延续,而不是大拆大建地“改天换地”。吴大师捕捉住了中国的四合院的传统兴建了“新四合院”,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从而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说这件事儿,只想说明,老城区里的新建筑一定要符合老城区的文化环境。这样,看着才不“扎”眼。
近年来,山城地产业蓬勃发展。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时常见到各种售楼广告塞满门拉手。相对于前两年一个楼盘还在图纸阶段就销售一空的盛况,现在市民们都很理性了,也有文化追求了。
我看到有些广告什么“驾山御水”啦,“大气臻作”啦,很是唬人。这些词语汉族同志理解起来都费劲,更别说那么多少数民族同胞啦。
现在,南方有一些楼市促销很有特点。面对理性的购房者,他们表现的更为理性。针对许多人上卫生间喜欢看书,开发商就建造了带“阅读式卫生间”的房子。(卫生间里配书架);还有的小区里设“儿童辅导中心”、“蝴蝶标本展览馆”、“民俗馆”等等,都很有文化特色,很吸引人。
总之,房子之事虽是小事,但一所房子就连着一个家庭。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怎么是小事呢?连着民生呐,开不得玩笑!
杨建英,男、北京人。现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百家》、《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美丽乡村》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老山城》、随笔集《山城密码》、报告文学集《新疆脊梁》。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小说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