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心理潜能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实际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你的企业都是一所学校。

【每日一篇】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在“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谓“父兄”。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六曰“流行”。何谓“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韩非子·八奸第九》

实际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你的企业都是一所学校。

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在企业当中,所有的人都在工作和实践当中学习新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同于课堂上或者书本中的知识,他们直接和实践以及结果相关联。

在组织当中,我们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来获取、开发和整合知识。

组织,是知识积累的能量场。

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人们都想取得良好的成效,这取决于两点:

首先,需要组织不断积累知识。

其次,需要以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将知识进行复制和应用。

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有六大因素,他们是:

时间、目标、文化、强大的动力、标准化的体系、低人员流失率。

时间是第一位的,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形成一个学习曲线。

所以,招聘并留住适合特定职位并具有强大心里潜能的人至关重要。

其次是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所在。

只有将企业目标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分解,才能将其真正落地。

再者是良好的企业文化,要打造不断追求、不断精进、不断创造的文化。

强大的动力是将人力资源策略应用于提升员工的心性修炼。

标准化的体系有利于提高效率,是实践知识的沉淀,这是显性的。

但有更多隐性的内容记录在每个个体上,所以需要一定的人员稳定性。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观念。

圣吉认为,企业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

而知识管理,则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

从而,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传统组织设计的着眼点是效率。

有一项“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调查显示,55%以上的受访人认为华为是最符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

以华为为例,华为旨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以华为大学为主体的华为培训体系。

并且,“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一条明确写进了《华为基本法》,这也成为华为培训人才的宗旨和目标。

任正非说:“在华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长。追求人才更甚于追求资本,有了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就能带动资本的迅速增长。”

华为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但人力资本的增值靠的不是炒作,而是有组织的学习。

关于人类学习过程,不可忽略的就是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两个基本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心理潜能,马斯洛提出了一个概念:

世界上每一个人天生具有一种精神潜力,这是绝对随机的。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精神潜力,无关乎种族、出生地等。

这种心理潜能与“学习速度”相关,决定了一天可以获得的知识数量。

他认为每个人每天能学习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逝去的每一天都是不可恢复的。

在这个模型中,心理潜能曲线代表了一个人最大的学习能力。

由于学校教育没能给予足够挑战,枯燥的工作没能激发用于挑战的潜能等。

每个人能积累的知识与最大可能知识量间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代表了学习损失。

这个概念中可以得到的一些启发是:

训练必须每天持续不断地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点,至少需要有90%以上的训练是个人主动、自发的行为。

特定的年限之后,一个心理潜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也可能比一个具有高潜能的人获取的知识更多,这取决于他们日常的学习水平。

这个理论给组织和人才管理的启发是,公司应该设立不同的目标和职位来挑战和激发具有高潜能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马斯洛提出的第二个概念是关于动力,即大家所熟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于马斯洛来说,动力等于心理健康,而不是一种无关紧要或偶然的心态。

人类的五个基本需求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

对企业来说,这些需求是人事管理的重点之一,应该时刻存在于领导者头脑中。

关于这个理论,除了理解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认识两点。

首先是同时性,通常广为流行的模型会是一个金字塔和梯子模型。

实际上,对于这些需求,马斯洛的著作中是没有图表的。

金字塔或梯子的模型都是由其他人提出来的,它们容易造成一些误导。

比如,人们会感觉需求是不连续的,或者是有先后关系。

实际上,马斯洛提出的需求更多的是同时发生的,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极端情况下(比如饥饿),人的需求之一可能会急剧加重。

二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相比生理性,将更重视安全性,相比安全性,将更重视归属感……如此步步提升,直到将要求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类对环境永不满足,只能体验到短暂的满足感。

达到心理健康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同时满足五项需求。

其次是集体性,马斯洛认为:关于心理健康的努力和追求应该是基于一群人的。

因为,一个人的需求说到底是归属与爱的需求,但人类是群居的动物。

以上讨论的五个需求应该是满足一群人的需求,而不是为一个人而设。

所以,组织和工作,对于个人的心理平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中的学习过程基于几个积极因素。

首先是触发点,比如工作目标或职位的改变和循环,这是动力所在。

其次是可用的知识来源,包括实践、信息和人,比如课堂、书籍、会议等。

然后是心理潜能,这将确定一个人为达成目标所需的学习速度。

再者是心理动机,这个因素类似于阀门,只有它是通畅的,上述一切才会发生。

而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成功为员工赋能,才能有机会成为一流的组织。

只有在一流的组织当中,我们才能不断“建设”和创造,才能不面临完成建筑后的难以言表的悲伤感,而是沉浸在建设和创造过程带来的,深深的喜悦当中。

▼ 五个层次是同时发生的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