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回应之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一”,而各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会提到“合一”这个词。
这是心灵的原初状态,只不过这种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会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
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和淬炼自己的心。
有一些电影里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最恐惧的是关禁闭。有些最顽劣的罪犯,甚至酷刑都会让他们开心兴奋,但如果绑住他们的手脚,扔到一个完全黑暗的小黑屋里几天,就成为他们最恐惧的事。
这是一种最极致的恐惧,在完全黑暗、不能动弹的房间里,人的内在心灵会陷入彻底的幻想状态,没有任何外在事物可以互动,没有任何人,你的内心找不到任何可以投射、嫁祸和归罪的对象,然后黑暗本身就会成为一个空无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
于是你经历过的一切、感受过的一切、思考过的一切都会投射到这个屏幕上。
如果是一个非凡的灵魂,这也可以是一种修炼;而如果是一个可怕的灵魂,那他就会直面自己最恶劣的人性,承受自己的攻击。
只有人性化的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极其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关在一起,让负责养育的护工,只给予物质满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动,比如抚摸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对于婴儿来讲,在这样原初的、脆弱的、未分化的阶段,因为尚未经历过、感受过、思考过,这样的“黑暗”和虚无会让他们(选择)死亡。
所以精神分析派系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而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回应,就是光。
每一个人都会从婴儿期的原初阶段发展到与世界的二元关系,也就是从“我就是万物”到“我与你”的关系,一般是会与母亲建立最初的联系,“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所以,真正能享受孤独,或者在小黑屋修炼的非凡灵魂,都是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都还是关系的内化,只有这样,他的心里才充实不虚。
纯粹的一个人的世界是无比空寂的,个人的内在心灵也容易演变得如魔鬼般可怕;当一个人爱上一个好的人,建立一个好的关系,他就走出了孤独的一元世界。
这是一种极具根本性的关系,如果两个人的心灵都非常强大,这就是灵魂伴侣。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痛苦、打击和挫折,或许你会说,所有的痛苦都是在关系中形成的,我不想痛苦,所以要回避关系。
不知道看了腓特烈二世的实验,结合自己的体验,你会不会明白:关系,是人生无法回避甚至生命本身孜孜以求的东西。
没有人能真正回避关系,直至死亡降临。
如果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觉知并试着去“爱”这种痛苦,接纳痛苦或许就是生死转换。
反之,如果皈依了绝望,那就是一种真正的死亡。
痛苦之后,人们容易回到自己的孤独星球,孤独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
有一种孤独,是值得期待的。你精彩地活过,建立过丰富有深度的关系,最好还看过世界,然后你回归孤独。这时候,你貌似孤独,其实有着丰富的内心,这个内心世界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真实的经历。
另一种孤独,则是需要警惕的,就是你从小到大,一直很孤独,这样的孤独有可能诞生天才,但即使是天才闪耀,他们也似乎是被诅咒了一般,体验不到幸福,并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虚弱。
喜欢电影《超体》中的一句话:细胞在环境适宜的时候选择繁衍,在不适宜的时候选择永生。
让我们接纳痛苦、转换生死,不要皈依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