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二)
当病进入阳明以后,就是进入肠胃了,有可能病人会有下利,或者是恶心,呕吐,或者是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还有一点点汗出,不恶寒,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病人还有表证,都不可以攻下,如果攻下就会造成表邪下陷,这个表邪有可能下陷到肺里,有可能下陷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这个时候可以小小的发一点汗,这个小小的发汗或者是喝一碗姜汤,或者是桂枝汤,原来你是喝一碗,现在小小发汗,只喝半碗就可以了。
如果面色出现红赤,代表胃里的热气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发又发不出来,这个时候应当想办法去解或者用熏的办法,关于这个“熏”,我们可以用一些中药财来煮水,例如艾草,菖蒲,辛夷,花椒啊,煮的那个水,趁沸腾的时候有很多的热气,就用那个热气来熏,流一点汗就可以了,就是说,我们在取小汗的时候,汗没有发出来,而出现了脸面发红,就想办法把汗发出来一点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发一点小汗,因为有阳明证在里面,有阳明证就表示肠胃里的津液不够了,喝发表的药又怕喝多,怕再一次的伤了肠胃里的津液而变成了承气汤证,如果是伤到了血里津液,那就变成了白虎汤证,所以,就采用了外熏取微汗的办法。
如果发汗的时候,本来应该出汗的而没有出汗,病人会烦燥,而且痛处不定,一会在腹中,一会在四肢,按的时候又好像没有,病人出气还短促,这些都是表示发汗没有发透,我们怎么知道它的汗没有发透呢,摸他的脉是涩脉,就知道汗没有发透,涩脉就脉比较细,比较微。摸到脉是扁的,脉迟而细这就是涩脉。
病人的陈述我们也可以知道病人的汗有没有透发,皮肤发痒,风吹又很难过,这肯定是汗没有发透啊,汗停留在了皮肤与肌肉之间,有的皮肤感觉到很紧,脸色又是红的,眼睛两边也是红的,我们知道,汗是从胃里津液来的,当汗发不出来,胃气一直往上冲,因为发不出来,冲在脸上脸发红。
因此,我们做医生的,既然是要发表,那就开重一点,一次性把它发透,不要留一点小尾巴,发不透的话,多有很多事情来做。但是,发透也不能发得太过了,一般情况不会出现发得太过,开药开重一点,给病人交代清楚,喝第一碗的时候,就出汗了,就不要喝了,没有出汗,再喝第二碗,第二碗出汗了,第三碗就不要喝了。这样,就不会过,实在是怕过,就准备一点龙骨、牡蛎、糯米做的温粉就好了。
如果要透发汗,太阳证的时候,就把桂枝汤加重一些,如果表被束到了,没有了汗,就把麻黄汤加进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热证,看不到寒证,,脉洪大,燥渴,这个时候就用白虎汤,津液伤到了,就白虎加人参汤,病人只要吃了白虎汤,也是得汗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