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亚亚(242):丹东之行其一
在中国广阔领土的东端,有一条静静流淌在国界上的大江——鸭绿江。7月盛夏,江边两岸的绿树上蝉鸣响个不停,刺眼的阳光骄傲地将那金色的光芒打在微泛涟漪的江面上。风云变幻间,两岸风光已经截然不同,而这条波澜不惊的大江还是一如七十一年前那般,淡淡地带着历史的浪潮声奔向海洋…
在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丹东。这是一座没什么名胜古迹,但有着很深红色底蕴的边境小城。市里有很长一条临江大街,隔鸭绿江与朝鲜新义州相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与朝韩有着很大关联。街上随处可见朝韩餐厅或朝韩特产店。更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还是在鸭绿江边上的诸多景物。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要数鸭绿江断桥了——这是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前往朝鲜踏过的桥,因为被飞机轰炸过导致桥身断裂,现在只剩下一小部分被修复供游客游览。我们定下的酒店刚好在断桥正前方,在房间里就可以透过窗户看到两岸景色。酒店还十分贴心地准备了望远镜,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对岸的景象。白天的朝鲜远远望去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再加上当时没有从同样的角度看到中国,我并没有感觉到两国之间很大的差别,看了一会就放下了望远镜。
在酒店短暂修整后,我们来到了丹东的第一站——抗美援朝纪念馆。它坐落在江边的英华山上,地势很高,爬台阶需要一段时间。这或许是为了使馆区看起来更加庄严,也可能是为了让游客的态度能够敬畏和严肃一些。登上台阶后向下俯瞰,可以看到一片荷花谭和一大块安放着军事器械的平台。那上面摆满了老式飞机和大炮,应该是当时上过战场的文物。展馆后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长方形高塔,料想便是抗美援朝纪念塔了。
进入展馆后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张巨大的壁画。上面是毛泽东和彭德怀,以及一些志愿军将士,描绘了出征时的场景。馆区内文物极多,从南北朝鲜的矛盾到抗美援朝的决定,再到出兵,再到边打边谈判,最后签订停战书。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在历史书上只有寥寥一课描写的战争,我以前明白过它的重要性,也了解过主要阶段几场重要战役,但也仅限于此了。抗美援朝从来都不只是历史书上描写的那么简单,它的惨烈程度远远高于那些冰冷的数据。在看到染血的战衣等等那些带着浓厚战争气息的实物时,战争就不是书上那些平面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鲜血与生命拼凑成的地狱。从展馆走出的那一刻,我对抗美援朝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敬畏。尽管我曾经阅读过很多与战争有关的历史文献,对它的残忍已经深有感触,但是每当从博物馆走出时,我还是会感到悲哀以及对和平的庆幸。我走到纪念塔前,凝视着这座代表胜利与生命的高塔,由衷地对那些客死异乡的将士们感到惋惜和感谢。如果当年我们选择了忍气吞声,是不是会被饿狼般的资本主义列强再次瓜分,而失去如今的和平与幸福?历史从来都不会去等任何一个人,古往今来,弱者只有淹没在时代浪潮中,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我们有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解放军叔叔们帮我们得来的”,这样的观念,如今即便没听过也会懂吧。
傍晚,吃完晚饭漫步江边。白天在阳光之下看不出什么区别的两座城市,如今在黑夜的灯光下还是展现出了明显的区别。我出生在二十一世纪,又从小生活在已经建设较为完全的大城市里,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政策只是在史政课本上了解过,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感受。但是,来到国家边界,看着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却截然不同的景色,我第一次对改革开放有了这么深的感触。江这边,明亮辉煌,欢声笑语,摩天大楼上的电子屏幕里播放着彩色的广告,就连江边的护栏上都安装了彩灯,在黑夜中散发着柔和的金色光芒,照亮了波光粼粼的鸭绿江。江那边,灯火阑珊,寂静无声,只有一座圆型的有纪念意义的大厦上的字散发着廉价的红色灯光。星星点点的白色灯光就是所有光源,继续往前走过断桥,对岸已是漆黑一片。江天一色,却不是南方诗词里的墨蓝,而是令人不安的纯黑。伸手向前,只抓到几缕江风,仿佛置身于黑洞中央,前方只是一片虚无。
鸭绿江对岸的人们是否也会像我们这样眺望对岸,然后看着丹东市的灯火暗自悲哀?中国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和进行改革开放,是否也会像新义州这样一片荒凉?
但是历史不会回答任何人,它只会不停向前。
没有月亮的漆黑夜里,鸭绿江带着两岸的灯火和荒芜,继续奔向海洋。
作者简介:亚亚,文静女生,兼爱美食和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