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封髓丹,“通杀”一切上火之症(一)
在中国,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溃疡、目赤痛、牙龈出血、面红而热等等症状,就用 “ 上火 ” 这个词,但是常常误以为是阴虚、实热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黄连、板蓝根或者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而不知道对这种火不能采取清法或者下法来解决,因为这样会损伤阳气;更不能用滋腻的养阴药,因为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正确的办法是引火归源。
潜阳封髓丹方源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临床对治疗阳虚而阳虚浮越之诸多病证,治宜纳阳回阳、温水潜阳,采用自制潜阳丹(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砂仁一两,甘草五钱)和后世方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方合用,故而后世火神派追随者均称之为潜阳封髓丹。对真气上浮或虚阳上越之证屡试屡效,临床疗效妙不可言。
潜阳封髓丹主治
我们在阅读郑钦安《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部火神派著作之时,从中可以发现郑钦安先生经常用这两首方剂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郑钦安也叫做“元之不纳”、“元阳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火不归源”、“孤阳上浮”、“虚火上冲”等等,这些都是在指身上所现出的一些症状;如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咽痛、口臭、咳嗽、面红等等。但在这些所谓“火”的背后,却是一派阴寒之证候,可明明是阴寒内盛,为什么却又出现“火”的证候呢?
郑钦安有一个如此的解释,他说到:“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这种解说非常形像并圆满地解释了人体水火二性,水火溶为一体之真正的内涵。也就是说,人是统阴水之体,而是因为具有火热充满于其中,人这才有了生机,正如郑钦安所说:“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每当水中之火无法包容之时,这才出现了火性炎上或易于跑散外露之特征,这就很像一个压力锅在蒸东西,如果压力锅某个部位密封不严紧的话,就会在这个地方跑气或是露气,这些露气或跑气的地方,在人体就是体表的开口器官,如七窍与二阴等处,或是皮肤等斑点、疮痒痈疽之类等。而潜阳封髓丹之方证,正是针对此证而设。
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命门火之宅),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内涵却是:天在下,处于阴的地位,这样可以节制阳的动态活力;地在上,处于阳的地位,这样可以激发阴的静态的沉稳。这就是《易经》上常说的天地通泰、水火交融的状态。而就这样金字塔式的天地通泰的稳态发生颠倒,这就成了倒立的三角形,既“上实下虚”的不稳态,因而使诸多的病证应允而生。
咽喉痛医案
梁某,女,28岁,因昼夜连续工作,说话太多,睡眠不足4小时,操劳过度,开始咽痛,咽部充血流涎,继之声哑,悬壅垂水肿,右下颏淋巴结肿大,失音身痛,便软,尿清长,口淡不渴,舌胖淡嫩多津,边有齿痕,十指除拇指有甲印,余皆无。脉沉细,尺浮无力。余用华陀挟脊法、阴阳大推法推拿1次,嘱食清淡嫩软,多食水果,静养一宿,忌勤政劳心。昱日晨亦能说话,心情颇佳。
处方:附片30g、龟板24g、砂仁10g、生地15g、黄柏10g、知母10g、川连3g、肉桂6g、二冬各10g、五味子6g、银花10g、桔梗30g、甘草3g、生龙牡各30g、鲜姜三片葱白须3节为引,3付。
分析:失音多由操劳过度,肺肾阴虚所致;开始咽痛充血红肿,粘膜水肿以致失音;华陀挟脊法推拿调任督二脉阴阳,舒筋活血,使肾中虚火清降,用潜阳封髓汤温阳散邪,使上盛下虚之浮火疏散,引火归元,三付见功,又三付善后而获效。
病人,女,55岁;患化脓性喉炎几年,吃了抗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手足红肿,耳朵痒,恶心,舌麻而肿,最后昏厥。急诊住院,治疗后,过敏现象消失,但病人呈现面唇苍白,咽痛(从小就有),伴有阻塞感,头痛头晕,这些症状晚上加重,烘热,头、手出汗,冬天四肢冰凉,大便干,每天4次,小便黄、气味重,白天10次,夜里5次,梦多,腰痛,疲倦嗜卧,舌青、胖大,苔白、腻,根部淡黄,脉细、沉、寸旺。
诊断:少阴咽痛证;证型:肾阳虚、虚火上炎,中焦湿阻;治法:温肾阳,降虚火,除湿
药方:潜阳封髓丹+苓桂术甘汤+紫石英、射干、桔梗、公丁
病人吃了这个方子三、四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出院了。
分析 ∶抗菌素大多数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真正的热毒(实),一般是见效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抗菌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亡阳的反应:1、肾阳虚脱,耳朵痒;2、脾阳虚脱,手足(阳之本)、唇红肿;心阳虚脱,舌肿、昏厥。这时,病情的发展已经有了阴阳离绝的倾向了。因此,整个误疗的过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见舌,少阴脉以及尿频,腰痛,疲倦嗜卧),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础(母亲有喘证,她本人从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现了中、下焦的湿邪。
本期主要介绍的为潜阳封髓丹治疗咽喉痛方面的疾病,接下来我们会继续介绍潜阳封髓丹在失眠、肾虚、口腔溃疡、口臭等疾病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