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叒叕有人黑水果了!这么多疾病都是水果造成的?
中西医理念不同,南辕北辙很正常,下面是一篇貌似理直气壮的反面文章,显示了了西医人的无知可笑
1、近日,有位自媒体营销号的“老师”列举了水果的“十宗罪”,用十个病例声称,吃水果可导致或加重慢性咳嗽、痤疮、胃痛、心痛、背痛、抽筋、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便秘、提早绝经等严重后果。
2、其实,能导致咳嗽的病因有很多,但其中真没有水果;因为得痤疮的人都吃过水果,所以说吃水果能导致痤疮更是毫无逻辑;胃功能弱的人群确实有可能在吃过水果后出现不适,但他们可以选择质地软烂或者已经加工过的常温水果来吃,并不需要禁水果,而且也不是所有老人都胃弱。
3、说水果会诱发心脏病、胆囊炎、肩周炎更是无稽之谈,突发剧烈胸痛或背痛的人很可能发生了急性心梗或心绞痛,正确的做法是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护人员的救治;吃水果不会导致抽筋,相反水果可以补充矿物质,长期吃水果还对缓解抽筋有益。
4、女性经期是一个激素调节的过程,吃水果无法左右这个过程;吃水果非但不会导致子宫肌瘤,还能降低其发生风险;大部分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非但不会导致便秘,还可以预防和改善便秘。
5、不管是40岁之前绝经,还是45岁以后绝经,都和水果没任何关系;即便水果能诱发腹泻,也是有前提的,正常人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6、营销号所谓的“老师”犯了以点盖面、以偏概全、胡乱归因的逻辑错误,在该摆事实时全部在讲故事,充分暴露出欠缺医学和科学素养的真面目。大家如果要看病,只有直接到正规医院里去看医生才是正途。
石正莉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初级技师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技师
食物界的自媒体谣言总是自带“戏精”光环,一会儿把某种食物捧上神坛,一会儿又“声泪俱下”地控诉某种食物“害死人”。这不,水果又被盯上了。有位来自自媒体营销号的“老师”列举了水果的“十宗罪”,用十个病例告诉人们为什么不能吃水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儿童慢性咳嗽的锅,水果不背
(自媒体文章截图)
儿童慢性咳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咳嗽时间不仅长,总是反反复复发病,还有“拉帮结派”的即视感——经常是一个儿童咳嗽能“传染”整个班级咳嗽。
咳嗽的病因有很多:哮喘、持续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道异物、鼻炎、鼻窦炎等等。水果既不会引起这些呼吸道疾病,也不会加重咳嗽的病情;慢性咳嗽的治疗手段也和禁水果毫不相关。
而且,原文章中的“儿童吃一个水果相当于成年人吃五个”更是谬论。五岁半的儿童水果摄入推荐量为150~250克,对比成年人的200~350克来说,差异并不是特别大。幼儿园老师每天发一个苹果或一个梨的做法没问题;相反,家长不给孩子提供水果的做法绝对不可取,这不仅会导致儿童膳食不均衡,还很可能培养出挑食的行为习惯。
咳咳,这个锅,水果可不背。
二、水果和痤疮之间没什么关系,可能加重痤疮的食物中也没有水果
(自媒体文章截图)
痤疮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包括毛囊角化过度、皮脂分泌过多、皮肤炎症、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过多等等;痤疮变黑的原因可能是皮肤炎症后的色素沉着。如果由“得痤疮的病人基本上都有吃水果的习惯”得出水果引起或加重痤疮的结论,那恐怕呼吸、眨眼也难辞其咎了。
另外,饮食对痤疮的影响因人而异,目前并没有标准化的抗痤疮饮食治疗方案。一些研究表明,高奶类摄入量(主要是牛奶和冰淇淋)、过量摄入添加糖、高升糖指数(GI)膳食模式与加重痤疮相关[1];一些人在摄入高脂、辛辣刺激的食物后,也会加重痤疮的严重程度。
硬要说水果能加重痤疮,水果也表示自己很无辜。
三、水果引起胃痛的情况只出现在胃功能弱的人群中,而年老不代表胃弱
(自媒体文章截图)
胃功能弱的人群确实有可能在吃过水果后出现不适,包括胃痛这一表现。对于这类人群,推荐将质地硬实的水果稍加蒸煮,加工为泥状至浆状;或者选择质地松软、室温条件下的水果(比如成熟香蕉),并不需要完全避开水果。
而且也不是所有老年人的胃功能都虚弱,对于健康老年人来说,每天吃半斤水果百利而无一害。
四、水果不会诱发心脏病、胆囊炎、肩周炎,突然出现剧烈胸痛、背痛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自媒体文章截图)
“水果导致心痛、背痛”完全是无稽之谈。患有冠心病、胆囊炎的患者日常需要遵守低脂、低盐的饮食模式;肩周炎患者在饮食上只需要保证钙摄入充足、多样化的均衡膳食即可。所以,与自媒体所谓的“老师”不同,正规的营养师和医生会鼓励水果摄入。
如果有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背痛,很有可能是急性心梗、心绞痛的表现,严重时就是生死之间的事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保持静止、半坐卧状态、保持空气流通(有吸氧条件者可吸氧),待专业的医护人员到达后,由他们进行处置。
五、水果能够有效地为机体补充矿物质,一定程度缓解抽筋的情况
(自媒体文章截图)
引起抽筋的原因不只有缺钙,还可能有下肢肌肉供血不足、神经压迫以及矿物质(钾和镁)缺乏等等。并且老年人通常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肌肉衰减,日常体力活动容易使肌肉超负荷,继而引起抽筋[2]。
吃水果不会引起腿抽筋,相反,水果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虽不能药理性地治疗供血不足、神经压迫和肌肉衰减,但从预防的角度来看,足量果蔬、均衡膳食能够预防因营养素缺乏引起的抽筋[3]。
六、水果无法左右月经周期,也不会导致月经不调
(自媒体文章截图)
女性经期是一个激素调节的过程,受下丘脑、垂体、卵巢和子宫的调控,吃水果无法左右这个过程。
女性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4~38天、行经期每次2~7天、月经量每日5~80毫升。性激素紊乱、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心理应激反应、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过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闭经及不规则出血,妇科医生也需要做相关检查才能够判断个体月经失调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水果绝不是元凶。
七、水果非但不会导致子宫肌瘤,还能降低其发生风险
(自媒体文章截图)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不健康的饮食模式确实能够增加女性的患病风险。研究表明,大量摄入火腿、红肉、高升糖指数(GI)膳食能一定程度地增加子宫肌瘤的风险;但是,摄入水果(尤其是柑橘类水果)和绿色蔬菜能降低其发生风险[3]。
八、水果是预防和改善便秘的良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应及时就医,而非擅自服药
(自媒体文章截图)
首先,水果非但不会导致便秘,还是预防和改善便秘的良方。因为绝大部分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排泄物的体积,帮助肠道蠕动,有效促进排泄物的排出。但是,老爷子吃香蕉确实可能无法缓解便秘,因为香蕉的膳食纤维含量较少,而且不小心吃了不成熟香蕉,还会加重便秘的情况。但香蕉属于个例,大部分水果膳食纤维含量还是很优秀的,而且像火龙果这样又富含膳食纤维、又带“籽儿”的水果,促排便效果更胜一筹呢。
第二,“宿便”是一个伪概念,医学上根本没有这个名词。人不一定每天都排便,排泄物在肠中逗留1~2天并不会有什么健康隐患,这就是人体代谢的一个过程。人们只要每周排便超过3次、粪便性状适宜,就不属于便秘的范畴。
第三,老年人确实是便秘的高发人群,究其原因,小到低纤维膳食、低身体活动水平,大到结肠癌等重症等,都可能是诱因。所以文中老爷子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去正规医院接受检查,而不是擅自乱服药。
九、不管是40岁之前绝经,还是45岁以后绝经,都和水果没任何关系
(自媒体文章截图)
水果和女性绝经没有任何关系。绝经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没有哪一类食物能够阻止或者加速这一生理过程的发展。
40岁到来后,女性开始进入绝经过渡期;45岁后,就慢慢进入绝经期。绝经期到来时间一般是受遗传、特殊疾病史、吸烟与被动吸烟(吸烟可让绝经期提前2年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的人40~45岁之间就到了,有的人55岁才到。所以文中45岁就绝经的女性不一定是异常表现[5]。
多少岁绝经一定被视作异常?40岁之前。这是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表现,但是它和水果也没什么关系,是染色体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暴露于射线和某些特殊药物所致[5]。
十、水果自带促进排便属性,已患腹泻的人群大量吃水果确实可能加重腹泻程度,但是健康人无需为此担心
(自媒体文章截图)
营销号“老师”在第8条还说“水果容易导致便秘”,到第10条又反过来说“吃水果容易导致腹泻”,他一点都不觉得自我矛盾吗?
刚才说到,水果中的膳食纤维有促进排便的作用,所以,对于已经患上腹泻的人群,大量吃水果可能确实会加重腹泻的情况。另外,对水果中的果糖不耐受的人群,吃水果也会触发腹泻。
总之,水果引起腹泻是有前提的,正常人完全没必要为此担心。
十一、营销号所谓的“老师”逻辑混乱,不讲科学,欠缺基本的医学素养
每一条水果的“罪孽”之下,营销号所谓的“老师”都绘声绘色地附上1个病例,这反而暴露了他毫无医学素养的事实。原因如下:
1、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因为即便真的存在这些案例,他们也只是个例,站在科学的角度,个例的情况是不能广泛应用到群体身上的。
2、复杂问题简单化,乱归因
这个“老师”随意地将复杂问题过分简单化,胡乱归因。要知道一个疾病的病因可能有很多种,病因不同,治疗的策略自然也会不同。他把那么多种症状都归结到吃水果这一个原因上,既无逻辑,更无事实,这哪是医学?这分明是玄学!
3、论证靠抒情,看病靠讲故事
在阐述水果与疾病的关系时,该“老师”没有给出任何科学解释,所有的“病理”都是水果寒凉,所有的论证都是靠讲故事完成的。
他不知道现代医学是驾着循证科学的七彩云才能在今天造福于民。现代医学凡事讲科学、讲证据,已将疾病钻研到了分子水平。用故事代替证据,是梁静茹给这个“老师”的勇气吗?
所以,不是叫“老师”的就一定有学问,不是医生的人也不可以给人看病,如果看了那叫非法行医。这个所谓的“老师”,就这么一股脑地给水果泼污水,不就是个大忽悠嘛。如果他真的给人看病了,病人也信了的话,那可真是害人不浅。笔者倒情愿这都是自媒体瞎编的,现实中没有这些人,也没有这些事。
总之,读者遇到“水果十大罪状”这类的消息,听之笑之可以,万不可信之;如果要看病,也别看什么养生号、营销号,直接到正规医院里去看医生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