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批评孩子,后果自负【孩子的宇宙】

接上篇,继续读《不管教的勇气》

表扬孩子意味着双方关系不平等,批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对表扬反感,怎么会认真对待批评呢?

这是其一。

其二,挨了批评,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会喜欢自己,不会喜欢自己就不会自信。不自信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其三,孩子听到批评,很可能压根儿不会按照父母预想的那样改正,而是相反——加深批评所指的行为印象,进而践行这种行为。

比如批评孩子不好好学习,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非常反感。

这不是孩子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或者潜意识的行为。

其四,从心理学上说,孩子之所以招致父母的批评,因为他们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

其五,批评会让孩子脑部发育受损。

与表扬一样,批评中彰显的不平等关系意味着孩子的不自立。

也就是说,批评和表扬都是父母越俎代庖——跨越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

我在这里为本书加一个限定词——学习本书是说学习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

学习外的其它领域,是否完全是孩子个人的事,还是值得斟酌的。

假如实在有需要“批评”的行为,我在此提出一点建议:

不做评判,只说事实。

比如只说“你还没有刷牙”,不说“你不讲卫生”。

写到这里,想起男主经常对我说:你总是……

我将之定义为“贴标签”,是很让我抓狂的事情。

应该是其中的“评判”惹的祸了。

那么关于学习,父母就不能干嘛了吗?

父母可以做这些事:

1.当孩子求助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找到自信,激发他们的兴趣,赋予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

关于找到自信,上一篇已有一种可行的方法。

如何激发兴趣和赋予勇气,只能在一定的原则下自己琢磨了。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办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3.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父母再跟孩子谈学习。只要不是强加的,孩子至少能听。

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眼前不断浮现丁丁小时候挨揍的情形。

无数次呼吁不要用“打”的方式,可爸爸说:我就是 被我爸爸一巴掌打醒的!

……

这里我无意挑战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

只是,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时代特征?

是不是要考虑个体?

甚至是不是还可以质疑“棍棍棒棒出好人”的可信度?

如果不用棍棒,是不是更好?

此外,丁丁小学时几乎都是完成作业再休闲娱乐。

进入初中后,周末常常迟迟不动笔,而老师方面又短信叮嘱家长督促孩子务必按时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但没有成为压力缓冲垫,还用唠叨把焦虑传给他,导致他的反感。

本书中有一个观点:孩子会认为自己听父母的话是输给了父母。

前两周,丁丁跟爸爸开斗,咬牙切齿地说:我无论如何不会在你面前示弱,要不然你以为我输了!你赢了!

……

如果真能如本书所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完全不必批评与表扬,那真是皆大欢喜!

可是,当人家父母并不认为“学习完全是孩子的事”,而竭力帮助孩子把学习搞好时,你的孩子怎么办?

尤其是当今,一些作业孩子单独无法完成,

比如默写生字词、一些不会做的算术题,

孩子在家不求助父母,在校也不问老师,或许老师也管不过来……

这时候父母能淡定吗……

下一篇继续读《不管教的勇气》,谈谈父母如何淡定/不焦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