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及家族的故事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林则徐有一位好友梁章钜,官至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其人与张元宰很要好。曾经问张元宰:“您家中人才辈出,至今不断,是不是祖上乐善好施广接善缘?”
张元宰告诉他说:“我家有'竹立城’,您听说过吗?我家文端公张英的祖父,在一天雪夜中,偶见一盗贼藏在屋脊上,看样子已经冻僵了,张翁心生怜悯,就拿来梯子把他扶下来。哪知一看竟自己的邻居。赶紧把他扶进自己的书斋,亲自拿热酒膳食为他取暖充饥,等其缓过神后,又赠送给他数两金子,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送出门,以致家人全然不知。
那个邻居非常感激,总想找机会报答。后来邻居夫妻勤苦劳作,制了五六亩田家产。一天他在田里劳作时,偶见听旁边田里两人说话,细看是隔壁富家子弟和风水先生在那里看风水。只听先生查看很久说道:“这块地太好了,是块出相才的风水宝地!”富家子弟不信,风水先生说,拿根枯竹来插上,过一夜保证能活......
邻居听到后,连忙回去将所听之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过去你总急着想报答张老翁的恩,现在机会来了。”邻居就问什么缘故,妻子就:“如此这番…..这般如此….不就行了吗?”邻居同意了,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跑到那块田里一看,昨天插在地上的枯竹,真的活过来了。邻居遵照妻子嘱咐,立刻将其拔掉,又插上一根枯竹。过了一会,风水先生来了,看到自己的话没应验,就万分失望地走了。
邻居设法谋到了这块地,并把它送给了张老翁。张老翁说:“贪天必有大祸,不行。”邻居说:“如果没有您的盛德,谁都配不上这块宝地。”反复恳请张老翁收下它,张老翁拗不过,就花钱把它买了下来,就将这块地叫做'竹立城’。”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
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1,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
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某一天,七十九岁的张三异2,遇到当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廷玉,那时张廷玉年仅一十六岁,他对风度翩翩的年少公子影响很深,喧寒后赋诗一首送与他。题曰《赠张子廷玉》:
“丰度如君美,方今未易伦。
快聆燕国训,喜见凤毛新。
次第珂声聚,纵横书气振。
储才需制锦,缥缈正离尘。”
张廷玉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著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有作为的皇帝身边溜须拍马,邀宠作奸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
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帝王自律而有作为,但对汉人仍提防有加,防汉人颠覆政权,大兴,高官厚爵们也伴君如侍虎,如履薄冰。
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
早在明代,张氏家族在桐城就已经是较有声望的大家族,据张英为其父所作传记载,张氏“先世自豫章徙于桐”,从张英的曾祖起张家就多出“有廉能声”的循良官宦。
张英的曾祖曾任陕西左参政,其祖父张士维为赠正议大夫、广东按察使,其伯父秉文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任山东布政使赠太常寺卿。
族叔张秉贞是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户部郎中、蕲黄兵备、浙江巡抚,至清,因廷臣交荐,升任刑部尚书。
张秉彝(张英父)赠大学士衔。张秉彝生性乐于施济,“遇人之急不啻身受”,方“桐苦寇”,且“岁大馑”之时,“设粥糜以济饥者,全活甚众”。其夫人吴氏亦常助之济施不倦。
清代桐城张英家族不仅是声势煊赫的簪缨世家及书香门第,而且也是清代甲科世家的典型代表。自明迄清300余年的时间内,张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先后有20余人中进士,成为当时著名的豪门望族。有清一代,张氏政治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罕有匹敌,此外该家族还在学术、诗文及艺术创作上成就卓著。
附:张英后人及功名表:
姓名 世系关系 科举功名最高或最后官职
张英康熙六年二甲第四名进士文华殿大学士
张廷瓒张英长子康熙十八年二甲二名进士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张廷玉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三甲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廷璐张英第三子康熙五十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国子祭酒、少詹事 、礼部侍郎
张廷张英第五子雍正元年二甲十五名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典江西试
张若霭张英孙雍正十一年二甲第一名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张若潭张英孙乾隆元年三甲六十一名进士翰林院检讨
张若需张英孙乾隆二年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张若澄张英孙乾隆十年二甲十六名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 郎、湖南乡试正考官
张曾敞张英曾孙乾隆十六年三甲五十四名进士 少詹事、顺天乡试考官
张元宰张英玄孙嘉庆七年二甲五十名进士翰林院编修
张聪贤张英六代孙嘉庆十年二甲第四名进士潼关厅同知
张绍华张英七代孙同治十三年三甲十一名进士 江西、湖南、山西 布政使
注:1.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祖籍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次子,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他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
2.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年)进士。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另有传)。他有胞侄17人,他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供他们读书之用。他还为母祈寿年捐谷千余石给乡亲,三十年从没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