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爱为何物,教人懂得自己
懂得理解爱他人,可最终却是要爱自己,很多生活中的道理都是用血泪教训换来的。曾经的我是个不太谙世事的人,
不管遇见任何事都是只退缩不前进,总是听天由命,看尽了繁华,心中的怨气自然就积累了很多。
我喜欢书中的以赤子之心待天下万人,事实上保持这种心态很难,因为人生的经历会让自己活得不太形象。
经历的多了,心中就似乎堵着一堵墙,挡住了心中的善良和正直。始终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游走在这广袤的天地间。
当极力的选择爱自己,却发现仅爱自己,就会被他人伤害,换言之,爱他人就会有人关爱自己得到更多的快乐.
事实上,这种假设只停留在善良的人身上,所以应该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精准地观察你遇见的每个人,留心眼,凡事要讲究留地步。
不似看见他人冷冰冰,不像遇见他人傻乎乎,不愿认清他人怨气多。
当一个人真正地认清这个世界,他会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爱也不恨,保持这种心态很难,稍不注意就会偏离。
不愿意恨他人,因为会伤害自己,不愿意过于地爱护他人,因为会被伤害。
人生依然如此,懂得相处的真谛,生命才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探究人的内心是最为难理解的一件自己及他人无法完全做到的事。
改变这一词汇源自人渴望让周周的事物人,环境适应自己。
当外在适应不了内在时,人生的转折点就触发了。
关于物质的丰盛,不管自身处境如何,每人个人都会追求,并求永远保守
精神让人类善于捕捉物质之的的细节以及美好.当一个人开始享受精神愉悦感,
品德以及智慧都会提高。
不知,不累,不止,不善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行为显化是由人的潜意识以及模,触发基因序列,再由显意识经由心脏发指令到大脑的。
佛陀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弟子:爱恨相知,本是同根同源,你爱着一个人,就会恨另一个人,相反你恨一个人就会爱另一个人。
当自己对任何事物不爱也不恨,全平等待之。那个时候人就会充满爱的能量,只爱不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