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郎卡杰唐卡:天空的装饰者,要布谷鸟叫三次才能完成
国道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的炉霍,是甘孜州的北路重镇,也是川藏路北线进入西藏以及青海省、甘肃省的交通要冲。在炉霍县,明代“神变画师”郎卡杰的唐卡堪称一绝,炉霍是郎卡杰的故乡,有着400多年的唐卡创作历史,历代传承风格一脉相承,炉霍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唐卡之乡”。
1610年,一位藏族小男孩出生在了炉霍县新都镇朱巴村,那时无人能想到,这个从小就放牧的孩子,居然会创造出一个举世闻名的画派:郎卡杰。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流传已久,即郎卡杰得到了莲花生大师的点化,在凡间无师自通。供奉他的唐卡作品无需开光加持,同样灵念有加,故而他被誉为“神变画师”。据称,郎卡杰擅长画微型佛像,能在半面豌豆上刻画出释迦牟尼佛及十六尊比丘。“郎卡杰”原本不是他的真名,因为他画笔下的天空可以根据施色分出六七层,并把天地在画面里连接得和谐完美,所以尊他为“郎卡杰”,意为“饰天尊者”或“美饰天尊”,久而久之人们便忘记了他的原本名字。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唐”在藏语里是博大的意思,“卡”则是挂的意思,“唐卡”就是将博大精深的内容灌输到画中挂起来。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其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领域,几乎每家寺院及藏族人家皆有收藏,而且很多藏民从小便学习绘制唐卡。早在1300多年前,唐卡便开始在青藏高原流传,以材质来分类,就有刺绣、缂丝、织锦、绘画、珍珠、金属等多个类别。
唐卡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从岩画、旗幡画的传统来论证唐卡起源于西藏;也有从宗教、风格方面来论证唐卡起源于印度、尼泊尔;也有从材料和装裱形式来论证唐卡源于汉地中原等等多种推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关于唐卡起源的定论,但是唐卡在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并由此开始融合、发展、演变、传播,是毋庸置疑的。
传统唐卡在绘制技巧方面有神圣且近乎追求完美的要求,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和上师的要求进行。画一幅唐卡需要投入巨大的劳力与心力,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按照传统说法,“一幅唐卡,要布谷鸟叫三次才能完成。”布谷鸟叫三次就是三年。
绘制唐卡的流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研制画料、绷展画布、打磨布面、起草构图、造像度量、绘制背景、染色勾线与唐卡开眼等几道大的工序,细节工序更是多不胜数。此外,绘制一幅唐卡需要画师全身心地投入,心是对佛的信仰,而身即自己的生命。晕染唐卡时需要用唾沫稀释颜料,而矿物质颜料往往是有毒性的,所以说绘制唐卡也是用生命修行的过程。
郎卡杰从画生涯数十年,在康巴地区享有盛名,西藏布达拉宫也以其作品为珍品。郎卡杰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由东谷寺珍藏的《如意宝藤》(又名《佛本生传记》),该画是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记,描绘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传说。《如意宝藤》共31幅,现存29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山川、花卉、鸟兽和谐,线条流畅,章法严谨,色泽艳丽,是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连城。
朗卡杰这一画派传承了300余年,有据可查的传承体系有12代,当代传承该画派的唐卡艺人有40多位,曲久泽仁便是郎卡杰画派的第九代传人。曲久泽仁创造过一幅1.3*0.95米的大型唐卡《极乐世界》,画中有许多米粒大小的人物,相当于在一粒豌豆上画出一尊佛,对功底要求极高,各中细节,必须要借助放大镜才可以欣赏,堪称巧夺天工。
郎卡杰是目前藏族传统美术中唯一一个,既包含有西方透视和汉地工笔重彩的特征,又有强烈的藏族本土风格的唐卡流派。也就是说郎卡杰唐卡是绘画流派。该派作品的层次感,从花草树木的枝叶前后层次,到山水房屋、飞禽走兽、人物器具的远近距离和明暗关系,都彰显了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
为将郎卡杰唐卡画派发扬光大,2012年,在甘孜州郎卡杰唐卡文化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组建成立了甘孜州郎卡杰唐卡非遗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炉霍县文化地标——霍尔文化广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是炉霍县唯一集唐卡绘制、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众多郎卡杰大师及其嫡系弟子的精品画作,还收藏了100余幅郎卡杰画派精品。
这天早上,曲久泽仁挽起袍袖,摘下手持念珠,为佛堂换上净水,毕恭毕敬地燃起梵香、双手合十、闭眼祈福祷告。祷告结束后,他返回画室盘坐于藏毯上,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静默,曲久泽仁睁眼提笔,满目慈悲,为唐卡开眉点睛。除去开眉眼前的仪轨与要求,曲久泽仁自己戒酒戒烟戒肉也许多年了。喝酒会弄反构图,戒烟戒肉,则是因为上色需要把笔尖含在嘴里,那是对唐卡的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