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最臭名昭著的人性实验?

该实验已经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年轻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一个 “臭名昭著”的实验。该实验被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

研究团队以15美元一天的价格,招募到了24名大学生志愿者。并且随机将志愿者分成“囚犯组”和“警卫组。”

为了让实验环境更加逼真,研究团队将教室隔开,改造成三间小监狱,每个监狱中囚禁3名犯人。同时有9名“警卫”看守,警卫们三人一组,分成三班,日夜不停的看管犯人。

每位“囚犯”进入监狱后,和真正的监狱一样,要脱光衣服接受检验,然后换上带有编号的裙子,戴上头套和脚链。

而“警卫”们也要穿上制服,戴上墨镜,手拿警棍,就像是一名真正的“警卫”。

虽然在实验开始之前,这两拨人,相互都不认识,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犯罪前科或者看起来凶神恶煞不像好人

但是,在实验开始之后,“警卫”们很快就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他们先从小小的惩戒开始,然后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残暴。

原先他们只是让“囚犯”蹲跳、俯卧撑、关禁闭,后来演变成身体伤害(暴打、不让睡觉),精神虐待(给予同伴压力,比如让其他所有犯人指责不听指挥的人),甚至让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肛交”。

因此原本两周的实验,进行到第6天就被迫终止了。

实验结束后,津巴多教授表示,“我应该更早一点结束这个实验。”

实验太残暴,将人性中恶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因此,声名狼藉。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抹灭实验的意义。

监狱体系应该从这个模拟实验中得到启发,这种以折磨犯人的肉体和精神为主的改造模式若不做改变,囚犯在监狱中不仅不会得到真正的改造,反而会让他们完全失去做人的尊严、同时学习到更加残暴的行为方式,未来他们重新进入社会之后,会变得更加具有危险性。

因此,津巴多教授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开始关注监狱中的环境,思考构建真正有利于罪犯改造的监狱系统。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这个实验,简直是一场最完美的“角色扮演”。

模拟“犯人”能深刻体会到“犯人”的处境,他们的绝望、尊严被践踏、每天岌岌可危、没有未来;模拟“警卫”也能完全体验“警卫”们的动机、态度、行为等等。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教师们在咨询和辅导中,设置“角色扮演”环节时,完全可以借鉴该实验(如,细节非常考究,“犯人”所要经历的步骤,一样都不能落下);效果必定惊人。

其实,人处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何尝不是角色扮演?

在老师的位置上,就努力扮演好老师;在老板的位置上,努力扮演好管理者;在妻子的位置上,努力扮演好贤妻良母。

人性也会随着扮演角色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就像是原本无形的水,装在方形杯子里就是方的;装在圆形杯子里就是圆的;实际上,也没有完全的好人或坏人,身处不同的环境中,会激发心中不同量的善或坏。

而且国外的心理学家真正大胆和有趣。

为了一个实验,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一不小心,很有可能实验完不成,还会因为非法“囚禁”遭到法官传讯。

而且在摄像机前面,看到无辜的“囚犯”们被虐待的时候,还得硬着心肠,让实验继续下去,只为更加逼真的还原监狱生活的真相。

在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退出了,甚至连女朋友也质疑他,并表示如果实验继续将会和他分手。

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只为完成一项实验,这种科学求知的精神值得国内心理学同仁们包括我自己好好学习。

参考文献:《Philip Zimbardo》,psychologies,2016.10

PS: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在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后,津巴多决定寻找利用心理学帮助人们的途径,于是他设立了害羞诊所,专门治疗成人和儿童的害羞。此外,因为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受欢迎的系列教材和多媒体材料,所以他被称为"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