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箭靶为“侯”
记忆中,家父曾因“晋祖”祭祀中,印制红衣时,商家将红衣上方的姓氏印成了“候”。而心生不悦,最终重印方收息。同事出游,机场过关时,发现姓氏较为证件上多了一竖,而滞留一天,重买机票。突发奇想,假若经济纠纷,证物与实际相差一笔,这将会是致命的一笔……上叙,都出于对“侯”与“候”二字的混淆。
更因为“侯”姓,从小到大,学校里同学都会“美其名曰”——小猴子、猴头、老猴。有趣的是,中学时有一位音乐老师,一次课上竟以“猴哥”相称,甚是亲切。但心底不免有些诧异,见瘦长的老师,不好与二师兄相提并论,内心暗笑。只是此“猴”非彼“侯”。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小篆中“侯”与“候”是同字,古时甚至通用。读作hòu,等候、迎接、伺候之意。而且甲骨文中二字都是“箭靶”的意思。
甲骨文呈现出“厂”与“矢”的组合。“厂”是山崖的意思,“矢”是箭。从象形中可以明显看出,古人在崖壁上凿出个标志,而后让擅射者对准靶心射箭。由此,“侯”的本义就是箭靶。
古时,抵御入侵、猎杀猛兽,由于工具较粗陋,危及生命是常有之事。而弓箭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可以远距离射杀。对于野兽,既获取食物,又保证性命;对于入侵者,同样不用近身搏击,一举两得。因此,擅射者逐渐在部族中脱颖而出,成为有本事之人,成为部族的守护神,擅射者便在大众地推举中成为了部族的首领。而射箭也演变成为推选首领的方式,被称为“射侯”。
周朝以前,便以“射侯”作为选择官员的手段,擅长射箭者被选中,并以“侯”为官名。“封侯”的意义渐渐形成,“侯爵”“侯爷”等意思产生。
“侯”字发展到小篆,在上方出现了“人”的形象,表示这箭是由人发出的。到了隶书阶段,上方的人形移至左面,已与现今的“侯”字极为相似。
“猴”增添了反犬旁,“犭”特指哺乳动物。有人打趣,“侯”是爷,“猴”是哺乳动物里的爷——高级哺乳动物。也许真是。
“猴、候、侯”先是兽,再成官,后成爷。还真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