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年味儿——扫舍

年味儿——扫舍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家乡人称作“祭灶”日,家家户户都烙灶干粮送灶王爷回宫,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腊月二十四开始,人们就陆续扫舍了,把家里角角落落统一清扫一遍,把屋里的家具擦洗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八十年代初,父母带着弟弟住在窑洞里,我和两个妹妹住在当时还算比较高级的土坯房子里。窑洞的炕和灶连在一起,一年到头,墙壁就被灶火的烟熏黑了。母亲会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和父亲把家里仅有的几件家具,连同灶上的锅碗瓢盆都搬出来摆到院子里,把两个炕上的被褥、席子和夏收时节就选好的铺炕的麦草一并晾晒在太阳底下。

扫舍的时候,父母穿上旧衣服,戴上围巾、帽子,或者用塑料纸、报纸把头包裹起来。他们先用接好的长把笤帚把窑洞墙面的灰尘仔细清扫干净,特别是清理掉墙角那些恼人的蜘蛛网,然后端一个大盆,把事先挖好的“白土”和成泥水,用抹布蘸着擦抹墙面。那种“白土”质地绵柔、干净,捏碎了像面粉一样细腻。父亲站在梯子上从窑洞顶上往下抹,母亲接着父亲抹下来的茬一直抹到地面。白土水抹过的窑洞,有种泥土的清香味儿,等到晾干后,墙面就呈现出淡淡的黄白色,整个窑洞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把窑洞的墙壁、地面和房子前檐抹完,父亲和母亲的脸上、身上都落满泥水的印迹。
       父母打扫窑洞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负责收拾房子卫生。我们先把房子墙面上糊的旧报纸全部撕下来,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拿起笤帚把墙面清扫一遍,然后带着弟弟妹妹们开始糊墙。大妹和弟弟在白纸上刷浆糊,我和小妹负责往墙上贴。我拿着白纸的上端,上下左右对齐了,小妹就拿着小笤帚把白纸从上扫下来,这样糊出来的墙面紧贴平整,再把母亲买好的几幅新年画贴上,房子里顿时亮堂堂的,充满过年的喜庆气氛。
  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是清理窗户,那时候的窗户都是正方形的小格子窗。扫舍的时候先把窗格上的纸都撕下来,用湿抹布把小窗格挨着擦洗干净,然后糊上白纸,再在白纸上面贴上彩色的窗花。那些窗花是母亲用红、黄、绿等颜色的帖子剪出来的,图案不仅有花鸟鱼虫、十二生肖,还有骑着鱼儿的胖娃娃,寓意新的一年“连年有余”。白色的窗纸上色彩艳丽、玲珑精致的窗花,不仅渲染了年的喜气洋洋,更表达了农家人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父亲和母亲在院子里擦家具、清洗那些不常用的盆盆罐罐,等到地面干了,再依次把这些东西搬回窑洞里。母亲用碎麦草及玉米杆烧炕,等到抹过的炕面彻底干透了,就把晒过的麦草整理好,平铺到炕上。母亲用笤帚把,把席子反复敲打以除掉灰尘,最后把席子放在麦草上,用潮抹布擦一遍,再铺上带着阳光味道的褥子。炕上顿时暖烘烘、软绵绵的,晚上睡在上面舒服极了。
       扫完舍了,父母就开始集中精力置办年货。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各种物资都比较稀缺。年集上父母给我们买过年的新衣服,总是要在仅有的几家店面里反复挑选、斟酌,最后合计着买哪家的便宜,面料还结实,才会买下比较中意的衣服。他们要在年集上把过年及正月待客的食材、走亲戚的礼当都买好,年后镇上虽然也有卖东西的,但是不仅品种极少而且比年前要贵很多。记忆中自从扫完舍到除夕前的天里,父母几乎每天都跟年集,今天买回来一捆蒜苗、一兜红萝卜,明天捎回来一捆菠菜、一袋豆芽。直到腊月二十九,我帮母亲在家蒸年馍,父亲才把过年的猪肉买回来,年三十开始爛臊子、煮肉。在令人垂涎的肉香中,年味儿愈发浓烈起来。
       九十年代末,村子统一搬迁,家家户户在新桩基上都盖起了砖瓦房,屋子的墙面是白色涂料粉刷过的,屋檐全部贴着白色的瓷砖,扫舍的时候父母再也不用穿着破旧的衣裳,蘸着白土水抹墙面了。我们姊妹几个像离巢的鸟儿一样各奔东西,每年几乎都会缺席父母在家扫舍的日子。等到过年回家,看着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问父母什么时候扫舍的?母亲便会打开话匣子,数落父亲怎样图省事不好好干活,哪里打扫得不彻底;跟年集的时候,父亲又是怎样不懂得合计,没有货比三家就匆匆置办完了年货。父亲等母亲唠叨完了,不以为然地说:“现在的屋子有啥收拾的?不就是擦擦玻璃、洗洗床单被套吗?集市上东西那么多,挨着看还不累死人!再说,现在也不缺那几个钱了”。
       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也随弟弟一家搬到城里居住。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母亲就张罗着打扫卫生,并且叮咛我们姊妹三个,该扫舍了。我们把扫舍当成年前的必修课,无论年底有多忙,我和先生总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一起挪床搬家具,把屋子整个清扫一遍,把所有的窗户玻璃擦得铮亮。清洗过的床单、被套、窗帘散发着淡淡的肥皂的清香味儿。扫舍,扫去陈年往事的沧桑和阴霾,铭记昨日的愉悦和感动,明窗净几,辞旧迎新,在擦擦洗洗的忙碌中,洗出一个明亮的日子,洗出一个崭新的年轮。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邢军,网名烟花,陕西宝鸡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四季恋歌》《宝鸡日报》《响水日报》《海外文摘》《情感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现任宝鸡市某事业单位党支部书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

  • 黎改梅丨初当泥瓦工

    初当泥瓦工 作者:黎改梅 房屋如果不住人,不出半年就开始慢慢坍塌,院子也会荒草丛生,破败不堪,一派荒凉景象. 老家六年没有住人了,院子杂草密布,落叶满地,虽然经常回来打扫,但还是阻止不了落叶的飘零和野 ...

  • 【随笔】回家有感

    回  家 乾州碎娃 对于每个人而言,家是心灵的港湾,是远方的游子可以歇脚的驿站.有人说过,无论睡在什么地方,都是睡在夜里.所以说,身体累了,在任何一张床上都可以休息.但是心累了,只有躺在母亲的臂弯中才 ...

  • 散文 | 初心所以

    初心所以 李雪梅 董卿在电视上说,初心的形成也许很简单,但是它的完成可能艰苦漫长.这是句几乎要出了我的眼泪的一句话,忽然就很感触,好像很深沉很禅道似的,一些事情匆匆赶来,不分先后林林总总. 寒门求学, ...

  • 「写作坊·美文」上官建国|井边有棵甜杏树

    作家新 干线 井边有棵甜杏树 我们村子最西头,有一眼不知道凿于什么年代的大口井,井很深,水很甜:紧靠井边长有一棵不知种于什么年月的歪脖老杏树,春夏时节枝叶繁茂,将大口井的上空遮盖得严严实实.每至端午节 ...

  • 家亦江湖

    家亦江湖 作者:李广生 江湖是我们这代人的梦.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一批大侠的陪伴下成长,荷尔蒙汹涌的年代,我们沉迷于练霓裳.郭靖.李寻欢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之中,对江湖充满了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 ...

  • 【随笔】百荷踪影:年味儿

    年味儿 文/百荷踪影    记得小时候过年,一到过了腊八,父亲就陆续开始给三里五村的乡亲们写对联了.那时候没见过谁家里买对联儿(凤翔年画尽管已流传千年,但在那个岁月已经被打入死牢,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

  • [征文大​赛18号作品] 那个拿笤帚的女人,我爱你!

    简 单 →热爱文艺却理智 →拥有现实却不忘初心 →万人诺诺要倾听自己的声音 作者|刘彪 图|网络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小时候生活在西安,由于十年动乱,外公劫难入狱,因难以忍受折磨,狱中自尽.外婆 ...

  • 高继刚:父亲的房子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父亲的房子 高继刚 老家的新房子终于建成了,我用车接了母亲去新庄园看了新房子,她半含泪水地说了句:就算我这辈子活人了.听了这话我眼睛湿了. 记得我上高一那年,父亲攒了两万多块钱,是打算给我们盖房子的, ...

  • 【散文】石淑芳/曾经的窑洞

    vvvvv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六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石淑芳 端一小碗玉米糁子汤, ...

  • 王明明:家乡的四季​(这就是你年头年尾最想看到的景)

    家乡的四季 文/王明明 每当我念起家乡,挂牵的不仅仅是那片养育了我的红土地,更是那些深爱着我和我深爱着的骨肉至亲. 春耕 一场春雨如约而至,残存寒气的天空被冲洗如新.伴着枝头传来的一声声"布 ...

  • 情系清水河:清水河窑洞

    本文作者:任平 当我踏进清水河这片热土,闻名遐迩的窑洞尽显在眼前,她不再是原有的土窑洞或清一色石头砌的窑洞.能工巧匠们在石头面上贴上瓷砖.上好彩色涂料,精加工后的窑洞更是别具一格.现在她虽然不是城镇的 ...

  • 乡土散文丨故乡里下河的草垛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我的故乡属扬州里下河地区,到处是一往无际的大平原,村庄沿河而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个硕大的草垛,堆的如同连绵的山峰,也是乡村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

  • 散文 | 今又中秋

    今又中秋 李云鹤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中秋前后,农事正紧,中秋节总在忙碌中度过. 八月十四晚,母亲吃过晚饭,把屋里屋外收拾妥当,就借着月光赶去菜园.她手里拿着银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