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上的专家模式
蔡呈腾
---感受新课程之四
提起探究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初次听说以崇敬的眼光去看这个词;而后听说学生的学习可以并提倡用该模式,就有些怀疑了;后来有点了解了后,那种怀疑有些释然了。
我不想再重复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百遍的有关“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含义、内涵、性质、特征之类的专业术语了,这些专业术语可能对我们理解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等一些用处,但是理解很费尽,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件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
几年前,有幸比较早地拜读了黄全愈教授的那本几乎家喻户晓的著作《素质教育在美国》,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黄教授的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带回家一个家庭作业,大致的内容是要求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黄教授很有感叹,这个题目可以作为国家级重要的课题去研究,如果让一个研究生去选择研究这个课题,还是觉得选择得不恰当,有些大了,效果如何不能预料。而黄先生的儿子却在几天的课余时间内泡在图书馆内东翻西找着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对一些重要的资料进行了摘录,最后居然形成了一篇象模象样的研究论文来。
也许像专业研究心理学的黄教授这样的人物引起很大兴趣的事件不多,但是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大事,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与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发生碰撞的时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索。
中国教育现状、条件、对学生原有能力与要求等,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直以来接受的不是探究性学习这种方式,我们不可能马上一步到位。
中国教育界在教育教学模式与方式上引进外国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全面照搬并苏联的教育模式,到后来改革开放后素质教育改革从美国等西文国家处引进的教育理论与理念,都深深地打上了“进口”的烙印。
我们无可否认,在中国的教育发展问题上,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中国教育的发展确实与发达国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也是我们一直致力于要大力缩短与改进的。可是,我们发现在学生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有本国的发展与改造,照搬外国的东西只会引起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我想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当前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地区,学校正在全面推行探究性学习,甚至有些课堂是以是否以探究性学习这一模式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惟一标准!令人想到中国人在对待大面积的推广活动时有些失去理智!
先不说一些学科(如艺术类的美术、音乐等),就是像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起源学科《科学》课,一些内容由于受到学生本有知识水平、学校硬件设施与教学条件等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开展探究性学习。
但是,不可否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它把学习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探究的主体(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生活经验,对学习、掌握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应用者,选择者,舍弃者,挖掘者,开创者,当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性的发展与进步。
立足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新课程,由于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不应该做得太勉强。
当前在课堂内外开展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课堂的选择难度问题、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局限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