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辽国派遣探险队深入西伯利亚,但是却没有征服此地
西伯利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北方。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仅农耕民族难以在此生存,就是游牧民族也难以涉足此地。中国古代大漠的游牧民族最北就活动在贝加尔湖一带,无法再深入一步。西伯利亚的地理环境让我们望而却步。然而,历史上的辽国却曾经派遣一支探险队深入了西伯利亚,是中国继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的又一地理大发现。
这件事记载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收录的胡峤的文章《陷虏记》。胡峤,字文峤,是五代后晋时期华阳人,在947年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掌书记随入契丹。后来萧翰被告发谋反被杀,胡峤无所依靠,在辽国流浪了七年,最终在953年回到中原。在辽国时期,他见到了辽国的方方面面,将这些见闻写在了《陷虏记》之中,成为了研究辽国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根据《陷虏记》的记载,辽国的北方有十多个个国家或者部落,分别是铁甸(铁骊)、女真、渤海(靺鞨)、奚、突厥、回纥、妪厥律、辖嘎、单于突厥、黑车子(室韦的一支)、牛蹄突厥、篾劫子、室韦三部(室韦、黄头室韦、兽室韦)、狗国。这些部落有许多后来是被辽国所征服的。
就在胡峤流落辽国时期,辽国皇帝耶律阮组织了一次向西伯利亚的探险活动。他选取了勇士十人、健马二十匹,颁发政府通行证——“铜符牌”,提供大量的生活物资,包括银锭、帐篷、灶具、武器、火石等。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官方组织的探险活动。
探险队从辽国上京出发,先后经过了黑车子部、牛蹄突厥部,这些地方大致在今天的呼伦贝尔一带。随后,部队继续北上,经过了茶扎拉部、斡朗改部,这里就是辽国的北界,当时俗称“狗国”。随后,探险队翻过了一座大山,也就是著名的外兴安岭,正式进入了西伯利亚地区。
探险队走过了四十三座城池,到达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当地的百姓以木皮才制造房屋,根据《新唐书·回鹘传》的记载,有部落鞠“聚木作屋”,官驳马部落“覆桦为室”,黠戛斯部“冬处室,木皮为覆”等。实际上,这里的“屋”也就是帐篷,人们以白桦树的树皮才制作帐篷,可知这些部落已经处于西伯利亚。
探险队到达此地后,言语不通,不知道到达何地,遇到什么部落。比较巧的是,探险队遇到了一个能够说铁甸语(铁勒语)的人,该人说这里是“颉利乌于邪堰”,按照女真语来翻译,就是吉利可汗的第九个部落墟砦。可见这些人是突厥人的后裔。该地极有可能是今天的萨哈共和国,这里的雅库特人自称是萨哈人,他们还讲突厥语。
雅库特人
而继续向北,就是“龙蛇猛兽,魑魅群行”。也就是在此以北,出现的许多动物,契丹人也不认识,所以将之视为怪物。今是萨哈北部的蝾螈、白鲸、蛇类、狼、棕熊、狼獾、西伯利亚虎、红狐、麝牛、金眼鸭、海雕、金雕、西伯利亚鹤、雅库特马等,在辽国境内是没有的。这支探险队不敢继续深入北荒,于是就选择了返回。
从时间上来推测,探险队是在农历2月出发,7月到达了此地,8月开始返回,到12月返回到了上京。而雅库特那里已经在北纬62度左右,过了8月份,就即将进入漫长的冬季,已经没有深入北上的条件,所以探险队只能返回。
此次探索西伯利亚,虽然没有进入北极圈,也没有给辽国增加什么“自古以来”的土地,但是却大大开阔了辽国人的视野。此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对西伯利亚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在元朝时期,蒙古在契丹人的基础上,已经对北极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
元朝的郭守敬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站,其中最北的在北海。根据《元史·天文志》记载,“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影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根据推测,北海大约在北纬63度左右,也就大概在今天雅库特境内。
清朝时期,满族对西伯利亚的东北地区也有一定的了解。康熙派遣索额图到俄国谈判的时候,曾经提出来要以勒拿河为边界。不过,中国古人对西伯利亚的了解始终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而东欧的俄国从16世纪开始在西伯利亚扩张,到明朝末年已经基本到达了太平洋沿岸。从此,广阔的西伯利亚就成为了俄国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