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守望灌河
欢迎光临冬歌文苑~
守望灌河
文||棉花糖
我安居的小城,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响水”。她东濒黄海,北枕灌河。这里河海交汇,因水而丰。灌水跌荡訇鸣,潮涨潮落数里之外能闻水响,故而得名。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亲切地称这条依城而过四季无冻的天然潮汐河流为“潮河”或“大潮河”。
印象中,常年生活在外的游子和小城里稍有点墨水之人,喜欢将灌河喻为家乡的母亲河。总有一种无名的爱恋或乡愁寄于其间,让岁月的酸酸甜甜在那里不尽地流淌。
灌河依县城而卧。因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孩子,童年时代与灌河无缘。不怕人笑话,儿时能去县城的机会实在了了,初中三年也是在出生地周集乡中学度过。细想,第一次走近灌河已是中专三年级的暑假。1986年之夏,在县城与另一个朋友一起去了灌河北岸。看望在灌南长茂邮局工作的初中同学周培成。同学相见细节已模糊不清,只记得过河工具是乘半机械化的小汽轮,摆渡过灌河心情蛮兴奋的。那是我第一次过灌河,至今也是唯一一次乘小汽轮过河。第二年,小城境内第一座灌河大桥竣工落成。桥长630米,宽15米。大桥的成功架设,结束了两岸人民靠“船渡”的历史。后从《响水县志》记载中知,1987年9月25日,响水举行了隆重的灌河大桥通车典礼,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桥名,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亲自回家乡参加剪彩。这是一件多么喜庆而令人激动的大事情!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一晃30年过去了。从县城到陈家港入海处,灌河上已架起了三座大桥,一座比一座雄伟壮观。架桥如虹,贯通南北。在这座崛起的沿海小城,万吨码头一类口岸不再是梦,快速通达动车之旅也将结缘于此。响水,真的响起来了。
我多次行走在灌河岸堤,猜想着别人心中灌河的模样。倘若让千个小城人,每人画一幅心中的灌河,估计都不会重样的。当然,相似还是有可能的。可惜我不是画家,画不出意念中她的模样。请允许我把心中的灌河试着用文字来记录,暂且命名为“灌河风情臆想曲”。
此刻,眼中的桥不再是主角。这次主题,描摹河岸风情。
录其一:灌河从响水境内穿过,步行堤岸相映而生。从西到东河堤多长,岸上可步行的距离就能延伸多远。只要我愿意,从西一路东行走至大河入海口。堤岸宽度不用铺张,河堤拒绝车辆通行。小径两旁,栽以垂柳和槐树为主,间隔辅以樱花、梅花、翠竹等即可。那些路旁呆头呆脑的冬青,就不要迁移过去了。大河浅水处,芦苇是绝对主角,她摇曳了灌河的四季风情,更是鱼虾水鸟的乐园。荷与菱也可以种植一些,与芦苇相伴,偶尔充当一回配角,瞅瞅热闹,想来也无妨。这样,让喜欢采莲采菱的姑娘小伙子们来到这里不至于感到寂寞。
录其二:相关车辆的行驶与停放。虽说,车是现代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在我的构想里,坚决不同意把车开到河堤上去。那是一条步行之堤,不欢迎汽车的尾气和过于喧闹的喇叭声。南北通向堤岸的路,可车行。每个各具特色的风景点,都设有停车场。当然,停车场位置距离河堤至少500米。
录其三:河边房屋。总体布局上,不建议有较多的高楼大厦。小城本不大,可经营贸易的地方适宜在市里。灌河风光带主要用来放松休闲,不宜商业味太浓。茶座、咖啡、书吧、渔家小院可以有。不管是现代楼盘还是农家小院,名字得有地方特色。至于“北京长安城、南京古楼区、黄浦上海城”啥的就不要往这里按揭了,怎么搬也搬不像,弄不好也没有了自己。
录其四:沿堤跨岸向河中间延伸建一些长廊亭台。隔上一段距离,能有个“听潮阁”“观雨台”“望海楼”“吟咏轩”啥的。在那下棋读书,或品茗垂钓,或眺望远方……。当然,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很不错。楞在那发呆,坐着或站着,任潮水漫过脚面打湿裙摆,不管不问。
录其五:如何再现“灌河八景”呢?还没想好。暂且依地取材,虚实相间。相信我们心中有风景,定能找到与曹西园笔下灌河八景(开山云岫、灌河春潮、渔船夜月、樵径晚风、沙滩积雪、芦絮新霜、秋田野鹤、海岩轻帆)相通相和的路径。
录其六:开设一条水上通行线路。面对灌河,即使架桥似练,而我一直幻想于灌河上乘舟而行。船不用太大,更毋须豪华,安全就好。开设一条从响城开往双港、海安集、陈家港的水路通行线。家乡有这样一条四季通航的大河,多少人有缘在水上一睹她的风采呢?反正,我是很想的。当然,我还特别希望灌河的水质无污染。因常年大小船只通航,故不敢奢望水能清澈见底,但一定不可以有各色垃圾沉浮。灌河,本以出产四鳃鲈鱼而闻名,水质优劣自然第一重要。如果比水牛还大得多的 “大鲸们”一高兴,也从黄海成群结队再来灌河游玩,那得有多壮美呀!
录其七:再记记梦想的细节。先说说灌河的西头。小城再往西,即与灌南为邻。西头依河而坐落的标志建筑是小城职教中心。职业教育,承担着“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和输送。那儿是响水中学的前身,曾经留下老响中师生们的无数校园往事。后来,响中迁移,职中进驻,我有幸在那里工作过一些日子。校园内外,灌河堤岸,刻下了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摸索前行的印记。往事如烟,不论苦甜,随着时间流逝都已凝成情结。挥不掉,抹不去。故我特别想把这一段打造成集教育与文化有机融合的记忆长廊。
再说说灌河的东头。河海交汇处的港口码头,除了承载货运重任外,在距离货运通道的安全距离处,两侧分别设置观光小道。曾经不止一次地臆想:我站立于万吨级响港码头,一任长发飘飘裙摆舞动,尽情享受黄海的粗犷;遥望兀踞在海天之间的开山仙境,远处大力神王彦章手撑铁镐越岛踏浪而来。由着渐行渐远的船工号子“嗨哟,嗨哟……”充斥耳膜,“大风车”转呀转,大船小舟扬帆穿过,南腔北调的淮海鼓韵在这里演绎成沿海发展大合奏。如若吴承恩再次光临灌河口,他笔端又会留下怎样的精彩续篇呢?
说过东西两头,再揣摩揣摩灌河中间段。如果说中间,就不能不说响水沿河老城区,想绕也绕不过去。这里还住着地道的响水街上人,残存着老街上仅有的历史和记忆。这一片,我想不管有谁来开发建设,有保留价值的民居、影剧院、石板路、包括多年老树啥的,都该尽量保护修缮。沿河按照最具小城历史文化底蕴来设计休闲公园,眼光而不是落在开发多少商业楼盘。城市是会表达的,她的记忆应和人一样吧。流年过往后,她仍在讲述与这里有交集的一群人、又一群人的故事。一座城的存在,最起码得有触感,有温度,还有抹不掉的底色。
至于灌河沿途经过的乡村,按照生态绿色发展思路,自然风光与当地人文有机融合。常说的“渔业”“海盐”“红色”等文化,不妨尝试挖掘。还有一点,就是南北走向的河道,一定要干净清爽,那样与灌河相通相连才能般配。
……
“痴人说梦”不怕梦醒。想着想着,自己也觉得好笑好玩。我与灌河不算缘深,比起那些从小在灌河边上跌摸滚打长大的姑娘小伙子(还有那些年长的大叔大伯爷爷奶奶),充其量算一个局外看客。只因,今生我是响水人。爱响水,理所当然地就要爱我们的母亲河。真爱灌河,就想让她名符其实配得上“苏北黄埔江”之美誉。如是,便常常幻想着这条让无数灌河儿女云魂牵梦萦的大河,有一天从梦想中走出来,真的如画美胜画美。那时的我,便成了依灌河而居的飘飘仙女子,让外来闯入者惊艳。之后,我愿意不厌其烦地向慕名而至的旅人,娓娓诉说轰鸣跌落东流向海的神奇灌河。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棉花糖
徐莲华,笔名棉花糖、小小烛、年华,盐城市作协会员,响水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协副主席。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偶有灵感也码码字。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