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民丨(出则悌)详说《弟子规》之十一
出则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年轻人和尊长在一起时,要处处表现出对尊长的恭敬和尊重。如果尊长站立着,年轻人就不能自己先坐下来,要等候尊长入座。尊长入座后,让年轻人坐下,这时才可以坐下。如果尊长没让你坐,就应继续站着。程门立雪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北宋时的杨时,进士出身,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杨时已四十多岁,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喜爱,被视为得意门生。一次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程颐请教,不巧正赶上老师打盹。于是两个就静立在门外,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但他二人仍恭敬地站在雪地等候。直到老师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力地将自己的全部学问教给杨时。后来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时也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才说出安天下的妙计并随刘备出山,成就了蜀汉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怎样和尊长说话?声音要低,语速要缓,不能粗声大气,也不能语速太快,就如前面讲的,要“怡吾色,柔吾声。”但声音低也要有度,以老人能听清楚为宜。有的老人听力不好,那就要声音大一点。现在的孩子不懂怎样与尊长说话,一开口就大声嚷嚷,更有甚者自己乱嚷嚷,尊长听不清,就对尊长发脾气;“听不清算了”。这种说话方式是很不礼貌的。
说话声音高低看似小事,但在公共场所和社交场合确实不能忽视。我们在公共汽车上、候车室、影剧院、旅馆里经常会看到一些人高谈阔谈,旁若无人。还有的在展览馆、办公场所扯着嗓子说话,整幢楼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这些表现最容易引起别人反感、厌烦,严重影响自身的形象,让人觉得你没有教养。我们前面讲到,在西方国家的公共场所用中文写着“请勿大声喧哗。”说话粗声大气已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形象,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与尊长见面时,见到尊长要小步快跑来到尊长面前,以表示尊重。就好象现在人见面说,“很高兴见到你。”当要离开尊长时,要先慢慢退后几步,然后走开。不要不待尊长说完就急着走,也不要尊长一说完就转身快步离开。这样就好像在说,我恨不得马上离开,真不想听你唠叨了。当和尊长坐在一起时,尊长问你问题,你要站起来回答。回答问题时,要平视对方,目光柔和,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也不要表现出惶恐不安的样子。
现在的孩子缺乏礼节教育,尊长问话不知道站起来,与人讲话眼神都不专注,表现得很浮躁,心里没有恭敬。在求职面试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进场慢慢腾腾,回答问题时有的一直低着头,有的东张西望,回答完问题一听到“你可以走了,”转身就走。这些表现直接影响考官对你的评价。
以上讲的“悌”的部分,全是弟子在与尊长相处时,应注意的具体行为,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细节,但这些规矩都来自儒家的经典。如“问起对”,《礼记》里讲:“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为什么儒家经典会专讲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呢?细节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气质、风度等都是由这些细节培养出来的。因此,每一个家长、老师都要十分重视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严格要求,发现不合规范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从小培养孩子文明恭敬的好习惯。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诸父就是伯父、叔父;诸兄就是堂兄、叔伯兄弟。这些人都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侍奉他们就要和侍奉生身父亲、侍奉亲兄长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的爱心再广大一些,对所有人的父母都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恭敬,对所有人的兄弟姐妹都像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友爱,对所有人的子女都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关怀,那么就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世界就会更温暖,更和谐。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