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去认识自己,少给别人建议
有人问泰勒斯:“世上何事最难?”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进而又问:“世上何事最容易?”泰勒斯答到“给别人提建议。”
每个人都认为最了解自己。但其实并不熟悉。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困扰哲学家问题是“我是谁,我是我的观察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我们的内心随着角色的变化,看问题的角度也在变化。在工作中是员工,是下属,生活里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
会认为自我的感觉处于世界的核心,因此关注点在自己身上,所以认为别人的行为针对自己。当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无意中听到其他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我们的的听觉雷达会立刻转移了注意力。
越在意别人,越会和自己比较。可能会为别人的失败而窃喜,也会为别人的成功而嫉妒。所以佛家里有随喜的修行,随喜为了让你远离比较心,远离比较心的前提是不以自我为核心。
以自我为核心只会徒增烦恼,烦恼也是不顺从自然的结果,那什么是自然?就是让事物做它自己,如果它不变就和它在一起,如果它在变,跟随它的变化。
不顺从,就会对现状不满意,不满意就会试图改变外在,而不是改变内在。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执着,当有了执着的念头,烦恼就产生了。
孩子没完成作业,考试不好。父母希望他好,并担心考不上大学,有了担心烦恼就来了。人生需要多角度看待,完不成作业,考的不好也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你只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有多棒,要通过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就足以。
当看到身边的朋友有房有车,内心就有了比较的痛苦。这时的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拥有和成长。人们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习惯于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向上看,就有了比较心,比较产生妄念,妄念产生痛苦。只有在反思中,才会逐渐了解自己的执着,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从内心里接纳自己。
你要知道我们并不是世界的核心,只是在世界中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从反思中转变角色的扮演,就学会了谦卑,内心才会自由。
相比了解自己,人们更愿意给别人建议。看到别人的伤心,愤怒。总想说几句安慰的话:“不要伤心了,”“这不值得”“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要如何做”。
实际这是没有了解自己说出来的话语。没有感同身受,就不会知道对方情绪的根源。或许让他伤心的源于执着,或许愤怒的背后想要掌控。每个人过去的印记不一样,看待事物的角度肯定不同。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才不会给别人妄提建议。建议只是你的感受,不是他人的。实际上,你也并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烦恼。如果你想要开导他人,又不知如何说,不如做一个专注的的听者,先去理解,再去建议。
当我们学会观察自己和他人。才能懂得有多少人是神志清明,顺应自然;又有多少人不执着,不强迫自己;还有多少人是喜乐的,平静的、祥和的。
成长需要无时无刻的修行精进,感知自我。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用“镜像自我”来描述个体把别人做镜子进行自我感知。就是说我们根据自己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样子感知自我。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提炼了这个观点,实际并不是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当我们意识到,所有的烦恼都来自自己,就有了接纳的勇气,有了智慧的曙光,开始走向完全成为自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