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京剧老生的开蒙戏(孙立志)

作者:梦笔山人
  开蒙戏是指在戏曲教学中启蒙的教学,它的教学对象是针对刚刚进戏曲学校(一般为中专)的初级学生。从今天科学的论述来说,给新生“开蒙”的意义在于为从事京剧表演的学生们打下一个坚实、稳固和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初学京剧的时候中能够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横平竖直,而不在表演和演唱中形成不正确的习惯。从戏曲行内来说就是不要给“开蒙”学生“落下毛病”,从经过前辈艺术家、教育家实践得来的经验看,在学员幼年“开蒙”打基础时形成的“毛病”往往会不自觉地伴随演员终生,而这势必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京剧老生开蒙戏的内容和意义 
  前辈老师告诉我,过去的京剧老生行当的开蒙戏一般为《取帅印》、《凤鸣关》、《渭水河》、《天水关》、《朱砂痣》等戏,及至后来,因其中的部分剧目已基本退出京剧舞台而不被观众所熟悉的缘故,开蒙剧目才逐渐被《黄金台》、《武家坡》、《大登殿》、《捉放曹》、《乌盆记》等剧目所替代。前辈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上述这些剧目作为老生“开蒙戏”,我认为是有着多层面含义的。 
  首先,上述剧目的特点是全戏重唱念,而且全剧或【二黄】到底,或【西皮】到底,或【二黄】、【西皮】兼而有之,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它们中的【导板】、【慢板】、【原板】、【摇板】、【散板】等板式都是相对齐整和完备的。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京剧声腔中不同板式的演唱方法及要领。我们都知道京剧是集程式化、虚拟性和写意型的综合艺术,但在唱、念、做、打的“四功”排序上占据首位的仍然是唱,这就说明唱功在京剧“四功五法”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同时也说明京剧可以通过感性捕捉到的特点还在于它的声腔艺术,因此,在京剧启蒙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唱功上的要求和把关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过去的开蒙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无例外地都是旧时演出中的“开场戏”。开蒙戏与开场戏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我想主要在于旧时学戏和演出的模式所造成的。旧时的京剧演出不同于现在,一个晚上通常会有七八出甚至更多的戏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演出。排在最后的自然是主演(挑班演员)和演出分量最大的戏,一般称之为大轴戏或压台戏,大轴戏的前面依次是压轴戏、贴轴戏、中轴戏和开场戏(也叫开锣戏),换言之,最先演出的剧目,故而也被称为“帽戏”。开蒙戏多为开场戏的道理在于青年学员在出科、出师、毕业后,一般都要从开场戏的实践演出开始,倘若开蒙戏是压轴或大轴戏,那么青年学员搭班或到剧团工作怎么会有演出压轴或大轴戏的机会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开蒙戏的选择是有着其内在的艺术规律、演出规律和科学性的。
  对京剧老生传统开蒙戏的思考 
  对于传统,作为戏曲教师必须掌握和熟知,但是对长期流传下来的开门传统在时代不同的今天,也需要做到一分为二地看待和分析。对此,我还想:就传统和现在老生的开蒙剧目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三斩一碰”一直是京剧界长期以来流行并实施教学的开蒙剧目,它们分别指的是《辕门斩子》、《斩马谡》、《斩黄袍》和《碰碑》。由于这是京剧长期形成下来的教学传统,所以至今仍被很多学校与教师在沿用。从“三斩一碰”的剧目组成来看也不无道理,《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是壮年的老生角色,因此髯口戴“黑三”,《斩马谡》中的诸葛亮是中年的老生角色,戴“黪三”,《斩黄袍》中的赵匡胤是红生范畴中的黑三戏,而《碰碑》中的杨继业则是晚年的老生角色,戴
“白三”的髯口,而且前三出戏是【西皮】,后一出戏是【二黄】和【反二黄】戏。把这四出戏组合在一起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在启蒙阶段学习、接触到老生行当中的黑三戏、黪三戏、白三戏和红生戏,因此会使学生在启蒙阶段把老生行的三种髯口、四种不同身份、不同声腔的戏都有一定掌握,这当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