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释疑:寒从表入,必从表出。

一心只为你 1周前

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以此言之,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原则同,亦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

风亦因四时之气,而成温凉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和煦,风亦温暖。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与寒相因,而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证。其余时月,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厉之气所成,非比他病可缓,故其为言特详于此书而略于杂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此书传世久远,遗帙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于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附会。成无己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缺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征也。我朝宋景濂学士尝叹《伤寒论》非全书,得其旨哉!

盖伤寒之国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治之一差,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二汤发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

若以此汤通治春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曰∶伤寒发于冬时,已闻命矣。邪之在表,为太阳经也。一经而有二药之分又何耶?曰∶在经虽一,然则有荣卫之分焉。寒则伤荣,证乃恶寒发热而无汗,脉浮紧。盖浮为在表,紧为伤寒,有寒则见,无寒则不见也。当用麻黄汤轻扬之剂发而去之,寒邪退而汗出表和而愈矣。曰∶紧脉固为矣。脉之缓者,亦用桂枝汤又何耶?曰∶风则伤卫,卫伤则自汗。缘太阳受风,不能卫护,腠理疏而汗泄,所以脉见浮缓也。脉虽浮缓,其受寒则一,故亦宜桂枝辛温之药解散寒邪,腠理闭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荣卫俱伤者,二汤又难用也,故复设大青龙汤。然此药难用,非庸俗得而识也。曰∶温暑既无方法,治之则将奈何?脉证与伤寒有何分别?曰∶温暑虽殊,亦冬时感受寒邪而不即散,在人身中伏藏,历二三时之久,天道大变,寒化为热。人在气交之中,亦随天地之气而化。观仲景以即病之伤寒与温暑时令为之名,岂无异哉!治之之方,亦必随时以用辛凉苦寒矣。安得概用冬时治寒辛温之方乎?今无其方者,盖散亡之也。经既称变为温,变为热,则已改易冬时之寒为温热矣,方亦不容不随时改更也。夫温病欲出,值天时和煦,自内达表,脉反见于右关不浮紧而微数。曰,恶寒否乎?曰∶伤寒自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寒恶风之证。既名为温,则无此证矣。曰∶然则子之言何所据乎?曰∶据乎经耳。经曰∶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表。曰∶春夏之病,亦有头疼恶寒、脉浮紧者何也?

曰∶此非冬时所受之寒,乃冒非时暴寒之气耳。或温暑将发,又受暴寒,虽有恶寒脉浮之证,未若冬时之甚也,宜辛凉之药通其内外而解之,断不可用桂枝之剂矣。曰∶温热与伤寒治之不同,既闻命矣。敢问伤寒之在三阳则为热邪,既传三阴则为阴证矣,法以热治,固其宜也。三阴篇以四逆散凉药以治四逆,大承气汤以治少阴,其故又何耶?呜呼,此盖叔和以残缺之经作全书诠次,将传经阴证与直中阴经之阴证混同立论,所以遗祸至今而未已也。姑略陈之。盖风寒之国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缘经无明文,后人有妄治之失。

若夫自三阳传次三阴之阴证,外虽有厥逆,内则热邪耳。若不发热,四肢便厥冷而恶寒者,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自叔和立说之混,使后人蒙害者伙矣。夫太阳受邪,行尽三阳气分,传次三阴血分,则热入深矣。热入既深,表虽厥冷,真热邪也。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也。若先热后厥者,传经之阴证也。经云∶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是也。故宜四逆散、承气汤,看微甚而治之。如其初病便厥,但寒无热,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急宜四逆辈以温之。经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尚何疑哉!又有日传二经为两感者,传经未终而毙矣。病有标本,治有逆从,岂可概论之乎?曰∶阴证之不同,已闻命矣。尝读刘守真书云∶伤寒无阴证,人伤于寒则为热病,热病乃汗病也。造化汗液,皆阳气也。遍考《内经》、《灵枢》诸篇,并无寒证,乃杂病也,叔和误入之耳。守真高明之士,亦私淑仲景者,而议论之异又何耶?曰∶虽守真之明达,盖亦因《伤寒论》以桂枝、麻黄汤通治寒暑之误而有是说。故叮咛云∶天道温热之时,用桂枝汤必加凉药于其中,免致黄生斑出之患。若知此汤自与冬时即病之伤寒设,不与过时之温暑设,则无此论矣。观其晚年悟道,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汤辛凉之药,以治非时伤寒,其妙如神,足可补仲景之遗亡,何其高哉!

夫《内经》言伤寒即为热病而无寒者,语其常也。仲景之论有寒有热者,言其变也。合常与变而无遗者也。所谓道并行而不悖,而反相为用也。此其所以为医家万世之准绳标的也欤。客唯而退,遂请着其说于上云。

纪东涛按:邪从表入,入里的变化均依据病人体质而变化。故有少阳寒热往来,有阳明壮热口渴,有太阴腹痛自痢,有太阴虚症,有厥阴虚实寒热夹杂。但不论那一证,均有用桂支的机会,究其原因,寒从表入,必从表解。故少阳有柴胡桂枝汤,阳明有白虎桂支汤……厥阴乌梅丸依旧有桂枝。

-END-

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 (去皮) 45g  芍药 45g  甘草 (炙) 30g  生 ...

  • 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

    喜欢的就点赞+关注+收藏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 [1]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 ...

  • 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之伤寒杂病论

    2021-05-19 10:40:01 <伤寒杂病论>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与成书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 镇,一说今南阳市)人.年 ...

  • 【养生有道】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您了解吗?(一)

    热爱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中医学中有着"四大经典"和"四小经典"之说.其中,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 ...

  • 公共基础知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在公基内容考察中,经常会涉及到常识类问题的考察,特别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考察一向比较频繁.其中,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汉方,东瀛人称之为"皇汉医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 ...

  • 『中医巨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 ...

  •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难经》全文

    难 经 简介: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 ...

  • 『古文典籍』分类 :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 ...

  • 一个月一次性搞定中医四大经典!

    天医堂 昨天 近期堂堂在组织四大经典的打卡学习速背营,没有参加的小伙伴可要抓紧时间入营啦!四大经典是中医文化的经典,也是挑战,近年来经典内容占比也是越来越重要,自20年开始执业医师考试也增加了经典的考 ...

  • 公共基础知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一)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