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新闻】| 韩阳:我为干部而脱贫
我为干部而脱贫
枸杞新闻
和朋友聊天时,得知一件小事。十分有趣,却也引人深思。
是否写成文字,犹豫再三。原因何在?一则碍于文笔粗陋不堪,二则觉得事情多少有些敏感。然而,反反复复如鲠在喉。权当磨练文笔!
先扯远些。中小学课本告诉我们,可爱的中国,疆域辽阔,地理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这些特点参与构造并丰富了独特的中国历史文化。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幅员广大、地貌复杂,南北相距五千五百公里,东西相距五千二百公里,从西到东横卧两条大河,地势阶梯下降,有高原、山脉、丘陵、平原,从北到南,也渐次盘亘着大小山脉长短河流。辽阔的疆域、复杂的地貌,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中央地方关系,是中央政权控制力的天然障碍。
从人口上来说,早在汉朝,中国就有三千多万人,历经多次治乱交替,至清朝中前期,人口数已超过一亿,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人口数已达四万万五千万,时至今日,已然超过十六亿。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在中国,哪怕一件小事情,只要乘以十几亿的人口基数就不是小事情,就复杂了,这是中国的国情。同理,当基数是几千万的时候,难道事情就简单吗?答案非常明确:当然不是。
两种恒久不变的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历史现象,那便是:大凡中央政府要推行一项措施或命令,落实到基层各个角落时,事情往往就复杂化,多了变数。往好了发展,叫因地制宜,也许利国利民。如果极端了,走了样,变了形,哪怕谈不上祸国殃民,最起码也是有害无益吧!总之,好经往往念歪!似乎也在所难免!
再说回来。扶贫是好政策、好事情,能够脱贫,老百姓当然感激不尽。可事情往往并不会如人们预想那样直线发展。这不,有人说了,“我是为干部而脱贫!”
从朋友处得知,广东某地,扶贫脱贫工作正如火如荼。为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精准扶贫很有必要。精准扶贫,即要精准到人户。某君便是精准扶贫对象,没有工作,没有营收,更无存款,于是乎被精准锁定。县里红章一盖,某君于是被精准帮扶,欢欢喜喜。怎么帮扶呢?现在都明白,扶贫须造血而不是输血,说白了就得帮某君找到自食其力的办法。这样才可持续。如何自食其力,就是让他有活干有事做,有收入。于是,村干部介入某君的精准扶贫时,首先就得解决他的工作问题。有挖山塘的,有做建筑工的,也有做搬运工的……工作倒是有一堆,干哪一项呢,让干这个,某君嫌苦,让干那个,某君怕脏,左挑右选,丝毫不遮掩。选来选去,某君看上了护河员的工作,轻省,也干净,每月六百块,在自己种自己吃的农村,六百块额外收入当然也算不错。工作定了,某君欢欢喜喜照了相办了护河员证。
可是呢,这个护河员却不爱上岗,每次河边踩点照个相,完事,溜溜达达晃一圈,也许是太累了!上面工作任务已落实,事情还得办啊。先做某君工作吧,道理一通,人情一通,某君油盐不进,几番交锋,某君终于发威了,“不是我要脱贫,我是为你们干部而脱贫!”临了,某君还不忘露个小秘密:我的谁谁谁是县里谁谁谁。怎么办呢,工作任务定了,干部可不就得落实。书记不是也曾讲过:这个年代忠臣如果不比奸臣还奸,那岂不都成奸臣天下了!于是乎,村委另外出钱专门雇了人护河。至于某君,当然还是有证的护河员,每月六百块。
某君的邻居,上有老父母,下有学堂儿,母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一双儿女正上学,于是拼死拼活存了一笔钱,也舍不得盖房,学不了邻居某君的不管不顾。盖了房,孩子上学咋办?母亲买药咋办?于是就有了存款,有存款,扶贫当然是不够格的。于是呢,天天累死累活地干着苦力,回到家,还时不时要听两句护河员邻居的护河牢骚。
我为干部而脱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