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原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
【注纯属个人爱好,中医基础学习的笔记】杏林明师学社--张景明教授
零基础学中医《不生病的智慧》1:形神共养,顺应自然--跟着自然节奏去养生
01
—
养生目的--度天年而去
同志们好!这节课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养生。养生最早源自于道家,又叫做摄生。养生的目的无外乎延年益寿,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周期更长,如何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用今天常说的一句话:健康的、有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的目的。人到底能活多少岁,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那么从人类生命的三种计算方法上,任何一种计算方法都得出来的结论是,人都可以活到120岁以上。
比如在《黄帝内经》中,把人的寿命叫天年,天年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寿命,天指的是上苍,上苍指的是自然界,也就是人本身应该活多长时间。《内经》中有两种解释,一个叫做100岁,一个叫做120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张教授认为中国人能活多长时间就是100岁。为什么这样讲?比如在黄河流域,当一个人咕咕落地时,首先12天的时候,亲戚们要来过来闹一闹,叫做过12天;到一个月的时候,叫做过满月;到100天的时候,叫做过百日。在中国老年人,比如有个老同志今年是99岁了,问他“老人家贵庚几何?”他说“99岁”;明年见了面再问他“老人家,贵庚几何?”他还是说:“99岁”;再过上5年,再问他还是“99岁”,他永远不叫做百岁的。
因为“度百岁而去”在《内经》里的语言,就是人到100岁的时候就百年了,所以有句俗语常常这样讲,说百年以后如何如何。所以中国人永远活不过100岁,最大的年龄就是99。当然按照实际的年龄来讲,人的正常寿命都在120岁以上,按照生物学的标准来计算。但人的寿命是120多岁,很少有人能够活到这么大的年龄。比如说这是人体的寿命120多岁,这地方叫咕咕落地的第1天,从咕咕落地开始,地球转一圈就少了一天,转了365圈,就少了一年,这是不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一个问题比如说今天生了一场气,少活了3秒钟;明天喝酒喝醉了,少活了5秒钟;后天没睡觉,熬了一晚上,又少活了2秒钟。当然这是举例说明,这些就叫做自作孽;还有叫天作孽,在自然界中活一天,生命就少一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叫天作孽尤可恕。如果自己不会养生,自己触犯了一系列的规范规律,导致自己生命的减少,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所以养生的目的不是去管天作孽部分,而是管他自作孽部分。
因为天作孽和自作孽这两个相向走,向这边走,走到什么时候碰到一起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边天作孽是管不住的,是自然界的一个正常规律,而养生的目的是尽量的避免自作孽的触犯,尽量让人体生命逐渐的延长,达到自然界赋予人的寿命,这就是养生的目的。
02
—
如何养生--形神共养
从整个养生来讲,如何来养生?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叫做形神共养。形神供养讲的就要外养形体,形体就是人的身体,也就是让自己身体健健康康的,叫做外养形体,同时里边内养精神。
精神在很大层面上指的是人的心理,在前面讲心主神包括两个内容:广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的外在体现,这些叫广义的神。狭义的神就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是心理活动。这“形神共养”的精神,讲的是让人的身体健康起来,心理健康也起来了。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再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可以适应外界自然环境。这标准也符合了世卫组织21世纪定的健康标准,21世纪全球人的健康标准,叫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再加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世卫组织21世纪提出来的,而中国古人是200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话,叫形神共养。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深邃性、中国哲学的深邃性,以及中国养生文化的深邃性。
03
—
如何形神共养---顺应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
既然要达到人的形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就叫做形神共养,那么如何做到形神供养?首先讲第1个层面养生的方法,把它叫做顺应自然。为什么要顺应自然?中医学的缘起论,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缘起论,认为人是源自于自然界的,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中阴阳二气运动交合产生的一个产物。“天地阴云万物化醇,男女构精奈何人情”----《黄帝内经》。人既然是自然界中的人,是自然界的一个产物,所以人和自然界所有生物体一样,必须顺应其规律,即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界的规律在《阴阳学说》中,《黄帝内经》第5篇开篇就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盛衰本是变化之神明也。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作为一个人就要适应于自然界。首先顺应自然界中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的规律。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如何变化?前面曾经讲到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曾经用这么一个图表来表示过,比如说这个是赤道,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上面这一条线,叫做北回归线,下边这条叫做南回归线,这个地方叫春分,这个地方叫夏至,这个地方叫秋分,这个地方叫冬至。这边就叫做春季,这边叫做夏季,春夏属阳。这边叫做秋季,这边叫做冬季,秋冬属阴。
既然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作为一个人来讲,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就必须顺应春夏阳的变化和秋冬阴的变化。
04
—
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春三月
“春三月此为发陈”,《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讲得很清楚,春天是一个发陈的季节。什么叫做发陈?万物萌苏、万物复苏、朝气蓬勃,一个一个的小草、小树芽子、小鸟、小花等等都陈列在面前,争相斗艳,整个自然界都是繁荣的状态、生发的状态、兴奋的状态。在整个春天,人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节律,让自己出现生发的状态,蓬勃的状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古语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是提想法的季节,要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要有很多的想法保留在脑子里。如果春天连想法都没有,那夏天干嘛,秋天干嘛,冬天干嘛,一年四季什么事都干不成。
所以春天要让自己的思维生发起来,《内经》中告诉了在整个春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意思就是一定要让人本身的阳气或者说思维生发起来,叫做生而勿杀。要让自己有想法,不要剥夺人的想法,对别人也是这样,比如说家里孩子在春天这季节回来说,爸爸我今天想干个啥事情,我今年想干个啥事情,然后在这时候冷不丁的告诉孩子说,你就眼高手低,这一下就把孩子的这种生发剥夺了,那么他今年一年都会不高兴。
张老师经常给学生开玩笑说你们想买个什么东西?孩子们说我想买个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去买最好,刚刚一过春节回去问爸爸要,就告诉爸爸说我就想要买个什么东西的,但是它很贵,如果爸爸不给买,就告诉他《黄帝内经》中讲了,春三月此为发陈,要生而勿杀,予而无夺。如果你不给我买,我今年一年都不高兴。如果你给我买了,我今年一整年都高兴,你说你是花钱还是让我不高兴?
这也就说明白在整个春天要让人的性情很宽松,然后适应自然界宽松的环境,这是调节人体的情志。如果想在春季调整人体的形体,那么早上就起早点,晚上睡得稍微迟点。大清早起来,把头发披散着,穿上一身非常宽松的衣服到庭院中,尤其到庭里走路,缓缓而行,《内经》原话叫“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首先来说环境的问题,要去哪里锻炼,为什么要在庭院里锻炼,而不去院子外面锻炼?有个词叫庭院深深,这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术语,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进了大门,前面有一个很宽敞的地方叫院子,里边有东房,有西房,还有北方,下边是过厅,从过厅到后边去到的亭亭,后边还盖这么一个房子,前面院子里是养鸡的、养鸭的、养猪的、养牛的、放着生产工具的,是丫环、长工、短工住的地方,叫院子。后边院子东边住的是公子,西边住的是小姐,不是有一部古典折子戏叫《西厢记》,为什么不叫《东厢记》?《西厢记》是西厢房里边住的是小姐,而东厢房里住的是公子。公子是家里要继承祖业的人,伏羲氏族社会中就是这样来继承下来的。如果他将来是要继位的人,就和皇上的太子一样,所以皇上的太子住东宫,家里的儿子住东厢。
东边行的是春季,应的是木行,木曰曲直,代表的是生发向上、舒畅调达。也就预示着这家族就是生发的家族,是春天的朝气蓬勃的景象。父母住到北房里,所以前面庭里有花、有草、有树、有亭台楼阁,整个院子里小花园一样。
所以春天的早上在这地方披散着头发,过去人头发是挽着的,把毡子一取掉头发披散下来,适应自然界的一种舒畅的环境,穿个宽松的衣服,在庭院中缓缓而行去散步。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空气非常清新。用今天的话来讲,里面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而负阳离子是人体血管的清道夫。在这种环境下走路,吸入了大量的负氧离子。比如说当在城市中生活了一个星期,周末的时候,突然间空降到了九寨沟,那么当一进入到九寨沟的时候的感觉。
可能有些人就会诗兴大发,第1句话叫做心旷神怡,第2句话叫做神清气爽。一个指的是心,一个指的是脑袋。心旷神怡是心藏神,神清气爽指的是大脑,因为这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很高。这就是古人告诉要到哪儿去早锻炼的,一定不是到马路上当吸尘器,一定不是在自己家院子里跑圈圈,一定也不是到健身房去到跑步机场去跑步,而应该去的是有花、有草、有树的地方,这才是养生锻炼的环境。所以整个春天一定要起的稍微早点,睡的稍微晚点,然后穿的衣服宽松点,到外面去走走路,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愉悦,这就是春天养生的最高境界。
05
—
顺应四季阴阳变化--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
那么到了夏天,夏天是一派蕃秀的季节,自然界的景象是蕃秀的。整个夏天,树苗子以及庄稼苗子都长这么高,热火朝天,生长的速度很快,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整个自然界是一种蓬勃的、向上的,同时又是一种华丽的状态,在整个夏天要起得早一点,睡得晚一点,到外边去走走路,尤其到炎炎烈日的夏天,就不应该在陆地上去运动了,就应该去做水上运动,比如说去游泳,比如说去划船,去赛龙舟,做水上运动的锻炼项目。
上面是夏天要做的,那么到秋冬季节属于阴而隐,总体来讲把它藏起来。在整个秋天,自然界是一种容平之象。容平之象讲的是整个秋天景象,硕果累累,所有庄稼颗粒饱满,穗子很结实,瓜果已经成熟了,叶子逐渐在萧条,逐渐的脱落,留下的全部是饱满的果实,所以这季节从五行里叫做金行,秋季是一种收获的季节,所以在秋天要起得稍微晚点,睡的稍微早点。
到了冬天,自然界的好多虫都藏起来了,草籽树籽儿落到了地下,藏在了树叶的下面,整个冬天看是一种闭藏的景象,自然界是闭藏的景象,作为人也应该把自己闭藏起来,就应该做到起的晚一点,睡得早点,晚上多睡一会。为什么冬天要起得晚一点?当然今天生活在城市中,很少见到露水或霜。如果大家来自于农村,尤其是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如果在深秋季节或者是在冬季,如果起得早太阳还没有露头,就出门了,那么在走的乡间小道的旁边都有的杂草,而杂草枯的叶子上深秋季节是有露水的,再往后面走就会有霜,不论是露水也好,还是霜也好,都属于阴寒之品。而阴寒之品属于阴邪,在六淫邪气当中已经讲过,阴邪会伤及人体阳气,而秋冬季节人的阳气是应该闭藏起来的。
如果在外边触到了阴寒之邪,就会伤及人体的阳气。说到这地方要多啰嗦两句,尤其到秋冬季节人的穿着一定穿的是高筒的袜子、长腿的裤子,甚至要穿高腰的鞋子。比如在过去农村,一到冬天大家都在穿棉鞋,而棉鞋都是做的那种三节头的,后边是有个梆子,这样可以把脚踝给包起来。就是为了保护踝部,这样保证在走路的过程中不被霜,不被露水所侵犯,否则就会伤及人体的阳气。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保护自己的阳气。
提醒广大的学员,尤其到深秋季节冬季的时候,袜子一定是带筒筒的袜子,不要再穿像今天的小船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高一点,鞋的后面,或叫鞋腰也好,要稍微高一点;裤腿也要长一点,千万不要再穿八分裤,九分裤,七分裤甚至六分裤,消耗人体的阳气,今天也许没啥感觉,明天也没一点感觉。但是不以恶小而为之,总会有一天会发生问题的,日积月累一定会出现问题。中国古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很难听,但他放之四海而皆准。本身就是医学中的一句话:不是现在不发病,是因为累积到那地方,积到这地方,再加上一个适当的环境和诱发因素,就一定会导致疾病发生。
06
—
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概括起来遵从一年四季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具体应该如何来养生?春夏为阳气,要养阳;秋冬为阴气,要养阴。谈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还得多说两句,这句话来自于《内经》,历代学者对其观点不大一致,那么如何来正确的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去讲唐朝的王兵,也不去讲其他名医,也不讲别人,就讲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来理解。
纵观这篇四气调神大论的全文,讲的是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如何去养生,而最后给概括了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要孤立地理解这句话,要从整体的文章当中来理解,这八字是对一年四季养生的高度概括。
春夏养阳,夏季春季为阳的景象,既是生发和运动的,向上的,兴奋的,所以人这时候也应该到户外去度过,也应该表现出一种兴奋状态、升华状态。运动过程中,身上会出汗,因为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激发阳气的过程,阳加于阴谓之汗。如果在运动过程中,身上能够出了一身毛毛汗,那就说明你的阳气是充足的。而运动过程中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让人体的阳气布于四肢,布于身体各个地方,这就叫做春夏养阳。
比如有好多女同志说自己一年四季手脚都是拔凉的,到冬天的手脚冰得更厉害。有些医生就说是阳气不足,这是错的;不是其阳气不足,其阳气是充足的,只是其阳气在这个地方是一团,而达不到其四肢,四肢麻木,阳气通道是不够的,如果在夏季能够少吹点空调,多运动,让人身上的汗液微微地出来,这样阳气就可以布散于四肢,这样到冬天就不会再四肢发凉,手脚发凉了。
现在手脚发凉的女人是越来越多,就因为夏天到外面走路都打阳伞,而一进屋里就要开冷空调,就因为夏天一休息就想吃冷饮,导致机体的阳气不能输布,这就叫做不能做到春夏养阳。
春夏养阳的方法就是动起来,春夏养阳要运动到身上微微汗出即可。通过春夏养阳使人体的阳气充足了,而秋冬季节要少运动,因为运动是劳者气耗,是要耗气,耗气耗的就是人体阳气。
到冬天少运动的目的是用阳气内守,通过阳气内守,来固护人体津液,这就叫秋冬养阴。其实就是一个原则,春夏多运动微微出汗,秋天冬天少运动。好了,人是自然界中的人,再去随着四季变化,人就应该遵从四季阴阳变化规律。
07
—
顺应一日四时阴阳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同样的在一日中四时也有着阴阳变化,从这图里来看,这地方(早上)叫做平旦日气生,这地方(中午)叫做日中阳气隆,这地方(傍晚)就叫做日西阳气去。也是同样道理:白天属阳、晚间属阴,在一日四时中也要遵循自然界规律。
老百姓其实就一句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日出而作,可能作的时候不用那么早,但不致于夜半三更天就起来干活,还是要尊重自然界规律。比如在春夏季节天亮得早一点,就起来早一点;而冬天早上天还黑着的,就晚点醒来。一个原则:不一定要“日出而作”,但基本上要早起;不一定要“日落而息”,但不可以过度熬夜,每天晚上熬到10:00就可以了。如果晚上熬到11:30-12:00,这就不行了。
尤其是女同志要注意自己皮肤细胞代谢的最佳时间,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的2点。所以女孩子都爱美,晚上10:30就要去睡觉,11点就达到深睡眠,让细胞完全处在活跃的状态。如果能够把这时间段保证睡眠好,面部的皮肤就不会变暗,基本上不会起什么色斑。大家都很清楚女人最怕的是熬夜,一熬夜就长斑,因为这时间段皮肤细胞的代谢是最旺盛的。所以建议女同志每天晚上10:30睡觉,到11点进入到深睡眠,这是一日四时中应该做到顺应自然。
08
—
顺应空间变化--不同地域不同养生
当然顺应自然不仅仅顺应时间的概念,还应该顺应空间的概念,而空间的概念就是不同的地域要有不同的养生方式。比如东南沿海地势低洼,处在海岸线上,边上就是海岸,饮食习惯多是海产品,人住的环境比较潮湿,比较炎热,所以其体内湿邪就比较多,东南方湿邪比较多,具体到疾病中《内经》里讲风寒湿三邪致痹,风痹就是痹阻不通,发生疼痛类疾病,比如关节疼痛,所以在东南沿海一带,过去大部分病人多为脚大拇指痛,今天叫痛风。
爱吃海鲜多,因海鲜中还有很多的嘌呤,嘌呤大量的积存,导致人体血尿酸值升高,血尿酸值一升高后就疼,导致的痛风症。痛风是一种湿邪类的疾病,为什么东南沿海痛风发病率高?就因为东南沿海地市以湿邪为主,前面在讲到湿邪的重浊延滞,阻碍气机运行,可以导致瘀阻不通、通而不痛,痛而不通,所以在东南沿海常常去除湿邪,在饮食过程中,在养生过程中,就要用驱除体内的湿邪为主。
而在西北方向地势高、气候寒,而地势一高,气候一寒,寒邪占据主要,这种阴寒之邪常常充斥于自然界中。而阴寒之邪耗的是阳气,耗阳气,那么从饮食上怎么办?西北方就应该吃些温热食物,比如最典型的、最经典的温热食物,就是肉和酒。所以一到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包括陕北,都有烤羊肉串儿、羊肉泡馍等。为什么要吃羊肉等温热的东西,就是要驱除阴寒之邪。所以地理位置形成了人们的人文生活习惯。
人类生活习惯是几千年来老祖宗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概括出来的,过去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今天依然在指导着人们生活。所以任何一个地方的饮食生活习惯,都是老祖宗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经常讲说要听老人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因为老人言就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每个地方的民俗首先要尊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产的丰富,物流的发展,今天可能在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上,地域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过去叫地球,现在是地球村,但还是必须尊重经典,尊重传统的一些东西,这就是张老师今天讲到的。
养生首先要做到顺应自然,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顺应一日四时的阴阳变化,尊重或者顺应地理位置的变化,整体调整人体的饮食生活起居,顺应自然。一句话就叫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好了,这节课就讲到这!
完稿于:庚子年 庚辰月 丁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