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腔溃疡谈补肾

补肾是一个永远时尚的话题。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也正是这个经历让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冬天,我得了口腔溃疡。在那一年,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得病。差不多过一两个月就要得一次,非常痛苦。但每一次差不多一周也就过去了。但这次不同,一周的时间过去,依旧不见好转,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医生的老婆给我输甲硝唑,无用;给我输甲强龙,无用;请他们医院某名牌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给我开了中药,不仅无用,一碗药下去,次日早晨在下嘴唇处还起了一个大水泡,而且浑身乏力,头晕目眩。满嘴的口腔溃疡,几乎已经触摸不到好的地方,整个上颚仿佛覆盖了一层白膜。

万般无奈之际,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当地的名医。当时,我已经顾不上那么多,病急乱投医吧!老中医听了我的叙述,摸脉看舌苔后开了一个方子:

生地30g 山药30g 山萸肉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皮12g 麦冬15g 竹叶12g 忍冬藤30g 苏梗15g

当时我问中医,我是什么毛病,他说:“阴虚”。我问:“哪里阴虚”?中医答:“你全身都阴虚”。

不分析这个方子,先说疗效。服药一副,溃疡下去大约有1/3。喝了5副药,嘴里基本已经没有溃疡。二诊,他又加了防风12g,三诊加制首乌10g。口腔溃疡至今未再复发。

由于疗效非常显著,所以至今我仍保留着当时就诊的各种材料。这也是我第一次对中医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我在研读这个处方时才知道,这就是在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味而成的一个药方。六味地黄丸出自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三药合用,肝肾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泽泻利湿而泻肾浊,茯苓淡渗脾湿,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是为“三泻”。老中医判断我“全身阴虚”,又加了针对心经的麦冬、竹叶这一药对,构成了“四补四泻”,又加了清热解毒的忍冬藤,宽中理气的紫苏梗。药中病机,故而效如桴鼓。

今天,六味地黄丸已经成为补肾的神药、代名词。仿佛一提到补肾,就会想到六味地黄丸。事实上,万不可将六味地黄丸神话。作为千古名方的六味地黄丸,其针对的病机其实就四个字“肝肾阴虚”。不管你在西医那里是什么病名,只要辨证为肝肾阴虚,均可以加减使用。脉象细数,舌红而无苔,腰膝酸软,小便黄赤,五心烦热,这是阴虚的典型症状。如果不能从脉象判断,后面几条总是可以把握的。如果舌苔厚腻,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手脚冰凉,那就不能使用六味地黄丸。

如果自己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能判断自己是肝肾阴虚,但又不敢随意吃药,怎么办?在这里,推荐一款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金髓煎。取适量枸杞子,用黄酒或白酒浸泡两个月。两个月后将枸杞子捣烂,再与浸泡之酒混合,小火慢熬成粘稠状,然后取出保存。每天早晚各服两大汤匙。张锡纯说“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延年益寿”。您不妨咨询中医并尝试一下,看效果是否如张锡纯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