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改版,你失去了“差评”的权利:淘宝照顾了小卖家,谁来照顾消费者?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近日,我们身边悄咪咪地发生了一件大事。
淘宝改版了。
一个涉及全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关乎到用户切身体验的事情,为何相关新闻如此冷清,在微博上连个话题都没有,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
简而言之,从新版的手机淘宝开始,所有淘宝店铺的评价页面都会发生变化,以前的“好评”、“中/差评”直达入口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感觉不佳”的标签。
趁着我的手机淘宝还没有更新,我赶紧上去搜搜,中差评的入口还在。在淘宝上剁过手的小伙伴,应该对这个界面很熟悉。
而改版后的手机淘宝,评价页面则默认显示好评,中差评被隐藏在了一个名为“感觉不佳”的标签里。
有一说一,总感觉用户评价的作用被削弱了。
率先对淘宝这个举措举双手的赞成的,必然是淘宝的小卖家。
众所周知,在淘宝上有两类店铺,即天猫店(B店)和个人店(C店),天猫店的中差评,本就是不显示出来的。
比如,同样是用没有更新的手机淘宝搜索,天猫店的评论页面长这个样子。
想看好评率,只能点开较为隐蔽的店铺评价入口,至于为什么好评率100%,但每项的评分都低于平均水准,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
这里我们不讨论天猫这套机制合不合理,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套机制的存在,倾轧了势单力薄的淘宝个人店(C店)的卖家。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家网店来说,用户评价是很重要的,碰上恶意给差评的人,这家店不死也得脱层皮。加上和天猫店的一对比,小卖家心理就更加不平衡了。
这次淘宝评价机制一改,小卖家们纷纷奔走相告:终于,不用再受“差评师”们的威胁了!
然而,世上没有两全法,相比淘宝个人卖家,绝大多数人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买家。
从买家的角度思考,这样的改动,是进步还是倒退?
这恐怕是一个迷思。
有小伙伴可能觉得淘宝这次的改动没什么,不就是改了个称呼嘛?以后想看中差评,直接点那个“感觉不佳”的标签就是了。
其实,还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换个角度想想,要是真的无关紧要,淘宝也不会冒这么大风险,来改用户这么多年的习惯了。
首先,这涉及到普通人的思维惯性。
在旧版的评价页面,“中/差评”的入口和“好评”的入口放在一起,算是全部评价当中的一个子集。
用户点完图片点追评,点完好评点中差评,是很符合一般人的习惯的。
而相对来说,上面的那些“颜色正”、“它值得”之类的标签,点的人就少了很多。
而改了版之后,没有了好评和中差评之分,“全部”评价下面跟的全是好评,这就很迷,感觉中差评不配称为评价似的。
中差评被分到了原本就没多少人会看的标签里,这也算了,连称呼都改为“感觉不佳”,不知道的人,根本不明白原来这就是中差评。
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差评,是用户对货物的评价,偏向客观;而“感觉不佳”,强调的是用户的感受,纯属主观。
价格贵吗?质量不好吗?货不对版吗?对不起,是您自己的感觉不佳,不是货物有问题哦。
文字游戏玩得这么溜的,真的没谁了,而目前为止毕竟时间太短,这看起来小小的文字改动,会造成多少潜在影响,还真难以估计。
也会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这样的改动没有好处,为什么淘宝还要砸自己的招牌?不怕用户有意见吗?
淘宝不傻,这样做自然有它的理由,简单概括,就是利益。
淘宝这个操作,对标了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友商。
拼多多的评价详情就和改版后的淘宝类似,甚至更粗暴一点,没有中差评的集合入口,想看中差评,只有一条条翻。
这个设计其实对买家是不利的,但对卖家有利,尤其是以刷量为主的卖家。
而大家都知道,今年生意不好做。如果说一开始的淘宝还能保持老大哥的风骨,现在也被突如其来的行情打到措手不及。
市场下沉,地摊经济当道,原本平台还瞧不上的个人小卖家,一下子翻身做了主人。
为了讨好小卖家,防止卖家流失到友商那边,淘宝只好忽略一下买家的感受,反正大家早就离不开淘宝了,即使不喜欢,真能因此放弃淘宝的实在不多。
看吧,世界上果然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个看似小小的改动,其实代表了淘宝立场的变化——从买家的角度考虑,变成了从商家的角度考虑。
虽说无可厚非,但也的确可悲。
一直以来,淘宝的生态处在一个尚算对等的制衡状态。
买家可以评价商品和卖家,商家也可以评价买家,平台充当监督和斡旋的角色。
靠恶意黑别人为生的“差评师”存在吗?
的确存在,也的确可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值得唾弃和取缔的。
有的“差评师”出于个人私利,用给中差评的方式威胁商家,让商家妥协;还有的“差评师”已经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专门帮人打压同行,或者报复商家,有点像社交平台上的“水军”,一旦招惹上,商家绝对损失惨重。
因此,淘宝打击“差评师”的初衷的确是好,但问题是,不应该用弱化中差评这种方式。
线上交易的这种方式,一边是只能看图看评价的买家,一边是收钱再发货,还拥有了买家个人信息的卖家,无论怎样,买家才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个。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你上网买个东西,打开一间店,全都是精美的图片,超低的价格,信誓旦旦的保证,以及100%的好评,你以为自己捡到宝了,连忙下单买了一堆。
结果到货之后,质量差,全不对版还不说,你找商家理论,对方还一直扯皮,说你换了他们的货来诬陷他们,他们绝不退款退货,那你能怎么办?
不就是打个差评,警示后来人吗?
靠黑别人吃饭的垃圾买家的确存在,但服务差、货不对版、态度恶劣甚至威胁买家的垃圾商家也同样存在。
中差评的存在,好歹是一种制衡垃圾商家的方式,让商家有所忌惮,鞭策自己保持基本的诚信。
毕竟在质量上造假实在太容易了,在实体店还有实物,还有店面,但线上除了图片和“他应该不会骗我”的信任之外,真的什么都没有。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养成了买东西必先看差评的习惯,如果连中差评的作用都被弱化,不明所以的买家面对永远一水的好评,真的不知应该何去何从。
“差评师”的问题,应该由平台负责解决,毕竟掌握大数据和拉黑用户权限的是平台。
更何况,商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果商家刷好评、质量差、恶意威胁买家等现象没得到有效的遏制,就对买家的中差评下手,说到底,就是对买家话语权的一种剥夺。
淘宝的确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钱不感兴趣的马爸爸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曾几何时,我们也为双十一的一件秒杀衣服而兴奋整晚,为拆快递的痛快而刷爆花呗。
淘宝的成功,的确是建立在千千万万的买家和卖家上面的,但如同年少时最爱的零食也终究会变味一样,当情怀遇上资本,再厚的滤镜也终摔得粉碎。
我们还是我们,淘宝却不再是那个淘宝了。
只能说,以后网购,还是把眼睛擦得再亮一点吧,毕竟除了自己,还有谁会永远义无反顾地保护你的利益呢?
文 | 毒哥&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