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现代哲学之一:泰戈尔
印度现代哲学之一:泰戈尔
印度现代哲学始于1947年的印度独立。它分为三股性质的思潮:封建哲学、资产阶级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封建哲学继承了中世纪印度的传统,严守僵死的形式主义的教条,宣传旧时代的哲学。资产阶级哲学目前占据着统治地位。它派别林立,特征各异。
不过,它们在本质是相同的,即大都死守吠檀多主义的形式,吸取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内容,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宗教与科学、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19世纪末已传入印度,在分析现代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性质中运用和发展。
罗.泰戈尔(1861-1941)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望族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从事文学和社会活动,但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主张" 普遍和谐"。其主要哲学著作有:《生命的亲证》、《论人格》、《创造的统一》、《人的宗教》等。
1.神、人、自然。
神、人、自然是泰戈尔哲学的三个主要范畴,神与人是借自然而相联的两极。
①神
泰戈尔的宇宙观是吠檀多不二论。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种绝对存在,称为" 梵" 、" 世界意识" 、" 无限人格" 、或" 神"。在他看来,无限的神的出现是由于有限的不足。纯粹的有限象一垛遮住了远方的死墙,它的知识只是积累而不是启示,只有无限的神的知识才是启示。他认为,神是有限和无限、有形和无形、有属性和无属性、一与多的统一。它存在于时空、因果之中,又超越时空和因果;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不为一切事物所限;它解释整个世界," 没有神,世界将是一片混乱"。泰戈尔还认为,神就在我们身边,人的生命就寓于对神的不懈追求之中。
②人
泰戈尔指出,不仅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而且只有在人之中,才能见到神。他认为,人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性。与此相联," 我" 表现为自我的我和超越自我的我之双重性。自我的我受制于需求的规律,竭力同天地万物分离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至尊性;超越自我的我力图摆脱需求的规律,追求无限人格而最终与" 神" 合一。泰戈尔哲学中的" 人" 就是这两个" 双重性" 的统一和结合。最高的快乐来自于人与神的合而为一。不过,泰戈尔并不以此来否认现实生活的价值,指出人生的快乐在于追求理想境界的" 过程" ,而不在于达到理想境界。
③自然
泰戈尔认为,自然既同神相联系,又同人相联系,同神一样是真实的存在。他指出,科学、工业经济、英美国家都是不自然的、死的。在他看来,工业化把世界变成一堆由分子——原子——电子按物理、化学规律构成的死的东西,这是颠倒了世界,把底层当作了表层,以" 社会" 、" 商业" 、" 战争" 等抽象的物淹没一切,淹没了美丽的大自然。
泰戈尔把世界区分的真实的" 亲证" 世界和不真实的" 抽象" 世界。前者是由人的感觉、情感所得的艺术世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世界,后者是由理智所得的科学世界,是借抽象概括和分析推理而构造出来的规律世界。这种区分,表现出了泰戈尔对大自然的尊敬和热爱。
2.对立中的普遍和谐
泰戈尔认为,我、人类、自然万物都是" 神的变体" ,梵我合一,神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我与非我合一,因而神、人、自然彼此处于和谐之中。普遍和谐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这是泰戈尔论述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他认为神具有人格,同时又具有非人格性的价值;认为存在一种运用科学和分析方法探求的自然的真理,又存在一种凭借直觉方法证悟的心灵的真理;认为信仰存在,但又不要让狂热的感情主义所束缚。总之,泰戈尔主张,本体就是把整体的均衡赋予一件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真理显现于和谐之中。
泰戈尔承认矛盾存在,认为和谐是有差别的同一,是分歧中的统一,它来自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不过,他又认为矛盾是暂时的、相对的,统一与和谐才是永恒的、绝对的,一切对立力量均" 象造物主的左右手一样,在绝对的和谐中能动作" ,对立包含于和谐之中。
泰戈尔也承认自然规律存在,承认世界的运动变化。但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下的普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