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写作中成语运用“六注意”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了解并灵活运用成语,是中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我文化素养的“终南捷径”。但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会出现错用成语的现象。因此,成语运用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六方面:
一、注意成语的“语性”。
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成语也是如此,也有个“语性”问题。相当于名词的,与名词用法相同。相当于动词、形容词的,与动词、形容词用法相同。比如:“差强人意”,动词性,如说“他不聪明,但学习还算努力,因此学习成绩还差强人意”,作句子的谓语,使用正确。“凤毛麟角”形容词性的,褒义词,用来形容好的事物。“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时就只能起名词的作用。“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怎么样,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名词性的。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成语的语性,才能准确地找到该词语在句子当中所处的位置,才能避免错误地使用。
二、注意以“古”论“古”。
多数成语出自古代典籍,自有他的本来含义,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的意思来对它进行推断,否则,必然造成使用错误。比如:“求全责备”中的“责”,很容易理解为“批评指责”的意思,所以,就用错了。“文不加点”的“点”是涂改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标点。“不刊之论”的“刊”,是“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不是我们容易理解成的“不能刊登的言论”的意思。另外像“穷形尽相”中的“形”和“相”、“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七月流火”中的“火”、“具体而微”中的“具体”……都是如此,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三、注意追根求源。
我们要注意探究成语的本来的意义,否则,望文生义,就会错解错用。比如:“火中取栗”,原来指猴子骗取猫取出烤在火里的栗子来吃,猫自己不但没有吃着栗子,反而把自己脚上的毛给烧掉了。后常用来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得不到好处。如果用在这样的句子中“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烧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就错了。它的确切含义中必须注意到比喻义中的“为别人冒险”、“自己得不到好处”这样意思。句中的语境明显与“火中取栗”不符。另外诸如河东狮吼、洛阳纸贵、风声鹤唳、金针度人、侧目而视、目无全牛……都容易因不注意追根求源而使用错误。
四、注意“微差”。
与正确使用实词一样,意义差别大的词语一般不会用错,造成误用的成语往往是那些意义彼此接近的成语。如:“习以为常”与“司空见惯”,它们都有经常见到的意思。但前者指习惯了就当作了平常的事,强调觉得很平常;后者形容常见之事,不足以为奇,侧重于不觉得奇怪。再如:“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前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后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另外象“络绎不绝”与“川流不息”、“每况日下”与“江和日下”、“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骑虎难下”与“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这些词语之间的差别可谓很小很小,稍不注意就会运用错误。
五、注意成语的“次用义”。
有许多的成语意义不止一个,而这个中间只有一个是常用的意义,为人们所熟悉,其他的则是“次用义”,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看到“次用义”就觉得是错误的。比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登高自卑,不能没有顺序。“登高自卑”指要登上高处就得从低处开始,这是它的常用义。但它还有另一个意义,就是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句子中用的就是次用义,是正确的。而我们往往认为这是错的。同样:毛远的石雕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令人敬佩。“登峰造极”指达到了在高峰,多用于坏人干坏事的恶劣程度,这是它的常用义。但它还有一个次用义,就是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所以句中使用正确。
六、注意成语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是有一定的方向的,我们不能随意改变。例如:开发西部,需要大批人才,因此要楚材晋用,大量引进外地人才。句中的“楚材晋用”指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现在往往比喻人才外流,而不是异地大量使用人才。句中“大量引进外地人才”就把使用方向搞反了,使用错误。再如:他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从容,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坐春风”应用来传达听众的感受,而句中是表达说话人的感受,使用方向错误。另外像狗尾续貂、抛砖引玉等都有其时间的先后及方向性,使用的时候都要加以注意
(作者系江苏省高中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