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一篇《石壕吏》都读不明白,北师大关门算了

《石壕吏》是二十年前读高中的课文,清楚记得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大概诠释了一下文言文的几个语义要点,便直入主题,明白透切、没有丁点含糊地直诉中心思想。

《石壕吏》就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描写唐朝兵连祸结的安史之乱一篇写实作品,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苦难生活、字字珠玑、发人省事。

现在学文科的,已经十分的无聊了,故纸堆里翻过去、翻过来地找,脑袋被门夹得,抛出的问题已近乎于是荒唐、怪异、无耻。

争议一:杜甫既然目睹了“有吏夜捉人”,为何不出去阻止?忧国忧民的杜甫作为“旁观者”,为什么会没有实际行动?

争议二:有吏夜捉人,究竟是石壕吏之错还是老翁之错?是石壕吏蛮横还是老翁做逃兵?

争议三:最终石壕吏抓走了谁?老妇是被迫捉走还是自愿应征?

最为可笑的是专家学者也趟这趟浑水,康某人对如此幼稚且荒唐的问题还有板有眼做了学术性回答,真是中国文学界划时代的悲哀,不怪美帝卡脖子,一天到晚吃饱了之后,几个臭烘烘的饱嗝之后发出的酒廊饭袋龌龊的声音绝对气得你想一巴掌扇过去。

1、石壕吏抓壮丁,是为国家队平叛扩充兵力,是为了国家,是正常行为;

2、石壕吏虽然态度恶劣,但是为了国家,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有待改正;

3、从老妇“请从吏夜归”,读出了老百姓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个简单的文学作品被此等舞文弄墨的抑郁怠尽,杜甫以汉乐府形式写的时事哀歌,用现实主义的情怀极尽笔墨描述了封建专制社会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被这帮帮闲文化人解释得面目可憎,特别是专家教授推波助澜,何其悲哀!

《石壕吏》不长,杜甫著名三吏三别之一,就是对唐末安史之乱的贫民百姓战乱生活有声有泪的控诉,“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下面是《石壕吏》全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的动词,“捉”、“逾”、“呼”、“怒”、“啼”等,无需解读,诗人的情感、态度鲜明!没有读出眼泪,读出军民一家亲,简直是对中华几千年的侮辱!

此等人为何如此张狂?

第一:翻新出奇,语不惊人死不休,本来无什么本事,字缝里找学问,猎奇、“抖机灵”、卖弄。

鲁迅说过:“出卖肉体,若没有品相,还是很难成交的,出卖灵魂就简单多了,你只要无耻就够了……”

第二:承欢献媚的丑态,献媚是现在生存的最优法则,在溜须拍马的环境中,不需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书,不一定能功成名就,锦绣前程,但能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温文尔雅,任凭室外喧嚣,耐得住学问的寂寞。

不要随时绑架“爱国主义”,鲁迅说“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但是比之郭老的学识,此类人远近都是狗,丧家之犬,冲着俺们老百姓愔愔叫吠的时候,不忘舔舐着几根臭熏熏的骨头,还露出了犬牙,“嗷嗷”叫不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