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50知天命”, 这个“天命”究竟是什么?
孔子说自己“50知天命”。
这个“天命”究竟是什么?
因为《论语》的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被很多人打上了“官迷”的标签。
其实,这句话本来就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他徒弟卜商(子夏)说的。
孔子一生确实与政治相关,但最终让孔子成名的,还是思想家、教育家的人设。
这值得我们深思。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一个人的职业定位如果选择错了,那是相当悲催的,先不说会有很多沉没成本,单单这心情不爽就会消耗很多大好时光。
那职业定位、职业规划怎么来做?看看孔子的一生,或许会有启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宋国贵族后裔庶出。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娶宋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鲁国仓库。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26岁,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在职创业,开办私人学校。
所以孔子当官比他办学校要早六年左右。
孔子一生做过最大的官职是鲁国大司寇,约相当于现在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或公安厅厅长的职务。
为什么是约相当,因为当时的鲁国仅仅是山东省的一部分,更强大的齐国占据了山东半岛地区。
史书记载鲁定公十年52岁的孔子升任大司寇,并在齐鲁夹谷会盟中不卑不亢,以周礼维护了鲁国的尊严而闻名天下。
鲁定公十四年,56岁的孔子以鲁国大司寇身份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这里有个关键人物——少正卯,同样是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名卯,他能言善辩,被称为“闻人”,搁现在那就是“网红”、“大V”、“公知”、“意见领袖”。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但似乎少正卯的演讲风格更接地气,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了。至于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包括杀没杀?史书都众说纷纭,大家可以去查阅。
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与孔子的教育主张、推行的价值观有关。
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孔子晚年喜欢《易经》,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子夏的先祖卜偃正是春秋时晋国的卜官,卜家的祖上本来就是懂《易经》,孔子应该同卜子夏研讨过命理的问题
关于职业定位,应该是孔子在68岁之后研习《易经》后,通过命理分析得出自己应该从事教育事业而非从政的结论是有可能的。
其实,孔子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一”,虽然生不逢时(春秋乱世),但依然推广自己的“仁政”教化,他的子孙和门徒也矢志不渝。
由此可见,正如鲍鹏山所言,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愿意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做官,那是为了推广道义!
经过孔门子弟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推行克己复礼和仁政”的儒家,在汉武帝时代发扬光大,成为唯一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孔子也被汉平帝追封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加封“文宣王”;宋真宗加封“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加封“至圣先师”;清朝顺治帝加封“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孔子的孙子子思被尊为述圣。
如果孔子没读过《易经》,没搞明白自己的命理,一直执着于从政,是否还有如此的成就?
所以,《易经》对每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定位是不是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