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教授应用 桂芍知母汤 治疗顽痹经验举隅
桂芍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史老师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各种痹症表现为关节肢体肿痛痛、活动困难者,根据感受邪气种类、受邪部位、寒热、兼证之不同,加减用药,每每取得良效,现试举数例如下。
案一 强直性脊柱炎
苑**,男,44岁,2014年4月17日初诊。患者自2006年起骶髂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2010年在301医院就诊,髋关节x片提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融合。HBL-B27(+),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曾注射激素、口服甲氨蝶呤片,效果不理想,已停用。每于受凉、劳累后疼痛加重,持续数日至十余日方逐渐减轻,但平时仍有腰骶部隐痛、转侧不利。近三日疼痛加重,背部、腰骶部疼痛,僵硬,夜间痛剧,翻身困难,影响睡眠。舌暗苔薄,脉沉细滑。予桂芍知母汤加味:桂枝10g,知母15g,赤芍20g,麻黄4g,防风15,防己15g,炙甘草10g,川牛膝15g,苍术30g,茯苓30g,巴戟天30g,生地20g,细辛3g,青风藤15g,海风藤15g,穿山龙60g,山甲珠10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4 年5月8日,诉服上方第一剂,次日即感疼痛有所减轻(原需持续数日至十余日)。现服完十四剂,疼痛明显减轻,僵硬感亦减,夜间翻身活动轻度受限,长时间站立或受凉后疼痛加重。上方加生黄芪、三棱、莪术、山萸肉益气活血。
三诊2014年6月23日,疼痛已十去其六,晨僵消失,夜间疼痛减轻,可安睡。询其十余年前有腰部外伤史,且常睡卧地板,有受凉史。在前方基础上细辛加量至6g,并加水蛭、补骨脂、鹿角胶补肾温阳活血,继服巩固。
按:本案患者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明确,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该患者使用后效果并不理想,症状持续存在,且每于劳累、受凉后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询其曾有腰部外伤史及反复受凉史,既有风寒湿邪伏于经脉筋骨,又有瘀血留著。结合现代病因辨识及舌脉分析,患者还存在脾肾两虚症候,故予桂芍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逐湿,防己、苍术、细辛祛风除湿,茯苓、巴戟天、生地、山萸肉、补骨脂、鹿角胶健脾补肾、壮督除痹,穿山龙、青海风藤、山甲珠通络止痛。标本兼顾,驱邪兼以扶正,故能迅速改善症状。
案二 风湿性多肌痛
宋**,女,60岁,2014年6月12日初诊。患者5年前冬季擦窗汗出受凉后,次日感双腿疼痛,屈伸困难,周身乏力,曾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予口服激素治疗,症状有所减轻。5年来口服强的松龙5mg/日维持并间断服用中药治疗,仍感乏力明显,以双下肢突出,并感疼痛、发凉、腿沉。无关节红肿变形。北大医院肌活检报告:选择性Ⅱ型肌纤维萎缩。类风湿因子(-),抗链“O”(-),血沉37mm/h。舌暗苔薄中抽,脉弦紧。辨为寒湿痹症,予桂芍知母汤加减:桂枝15g,知母20g,赤芍30g,麻黄6g,防风10,防己10g,炙甘草10g,干姜15g,苍术30g,附子10g,细辛6g,丹参30g,乳香4g,没药4g,当归15g,生石膏60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
二诊6月26日。患者诉乏力显减,原仅能行走三、四百米即走不动,现可步行一千二百米左右。药后出汗增加,活动后双腿出凉汗,双下肢仍有发冷、沉重感。上方加生黄芪、桑枝、马钱子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按:患者5年前汗出当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发为本病。患者体质偏弱,乏力畏寒明显,故桂芍知母汤中温热性药物均加大比例,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力,佐以知母、石膏滋阴除郁热,合活络效灵丹加强活血通络。此外,给予马钱子粉0.6克/日冲服。马钱子苦寒,有毒,含有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