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何在
王瑶教授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14年。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复考入西南联大,师从朱自清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清华研究院毕业后,留清华任教,1940年代后期,成为中古文学研究翘楚。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任教,奉命调整专业方向,1953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奠基人。
王瑶学术成就斐然,却在政治运动中屡屡检讨,自我否定。他去世后,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瑶文集》七卷,将他的若干检讨书收入其中。
写于文革年代的一份检讨中说:“解放以后,我从讲师升到了教授,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从生活贫困到积存了许多钱,过着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这一切就给某些意志不坚定的青年树立了一个走'白专道路’的活标本。他们眼看着我所走的道路和我所过的资产阶级的生活,耳听着我所说的一些充满资产阶级观点的谈话和所谓学术研究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实际上就是一条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的白专道路的描述,耳濡目染危害特别严重。而且我曾把他们的文章加工修改、介绍到《新建设》等刊物上发表,使他们出了名,拿了稿费,这无疑是促使他们向着资产阶级方向滑下去的重要因素。我当时不但一点也没有考虑这会在他们思想上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反而以为这是自己对青年人的一种培养和帮助,可见我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如何严重了。”
这番检讨,今天重读,恍若隔世。
《新建设》杂志是文革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部主办的学术期刊,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本是学人梦寐以求的高端平台。王瑶帮助青年学子由此登堂入室,是教书育人的善举。让他们获得稿费,也是低工资年代难得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改善生活。即使是名教授,能帮助后学成名成家者也不多见。然而王瑶正是这样的伯乐。文革结束后,中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王瑶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数量不多,却产生了钱理群、陈平原、赵园、吴福辉、温儒敏、凌宇等一批成就不俗的知名学者,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王瑶现象”。
然而,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为人师表的正道,却成了不得不检讨的罪过。大学精神如此受伤,痛心疾首。
王瑶先生经历了一段晚年的辉煌,于32年前远行。如今,他的学生也陆续退休。视学术为志业的风范,在大学校园里渐行渐远。教授博导,数量日增,丑闻频出,一言难尽。高校已经成为与王瑶背道而驰的名利场。思今抚昔,围观者除了长叹,夫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