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扶乩,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讲一个故事,然后我们再来说今天要说的题目——扶乩是怎么回事。

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的一天,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扶乩的时候,请来了隋朝的步虚大师(步虚大师:隋朝大将,见隋末腐败乱世,出家避难到天台山)降谕。这个预言含而不露,说的是隐语。

  头一个是说谁呢?就是说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它是这样说的:

  云暗暗,雾愁愁,
  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
  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顷烟波一旦收。

  怎么叫「云暗暗,雾愁愁」呢?这就是说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日月无光,云也暗,雾也愁。为什么呢?因为「龙归泥土塑猕猴」,这个龙钻到土里去了,用土来塑一个猕猴,这个猴子是谁呢?就是宣统。这个「宣统」,宣是宣传的「宣」;统是统一的「统」。这个孩童三岁就登基做皇帝了。由摄政王抱着他做皇帝,可是仪式上,这个小孩子坐到殿上就哭,摄政王就说:「不要哭了,一会儿就完了!」这可是个谶语,「一会儿就完了!」这就说明宣统做皇帝不久就完了,这也可以说是清朝完了的一个预兆。「三岁孩童三载福」,即他有三年的福报。「月下无主水空流」,这个月下无主,没有这么一个字;可是月上呢?有个「主」字。「水空流」,三点水要干了,又月下无主了,这个主跑到月上去了,这是个清朝的「清」将完的预兆。所以「月下无主水空流」,这个清字要没有了。「万顷烟波一旦收」,万顷烟波就是说万里江山没有了,要改朝换代了。这个「一旦」是什么呢?就是宣统的「宣」字,上边没有「穴」字盖,底下是一个「旦」;这「宣」字把它分开来,就是「一旦」两个字。一旦,就是要结束了,宣统皇帝后来就是这样子的。

这个扶乩请来的仙人是隋代的步虚大师,乩文说的是光绪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的国家大事,由于篇幅和说不得的原因,后面的预言我们今天就不说了,单以上一个预言,大家看说的神不神?

好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说扶乩。

扶乩是过去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扶,指扶架子;乩,谓卜以问疑。其功能和算卦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为鸾生或乩身。鸾鸟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负责带来神明的讯息。因此扶鸾有传达神谕的意思。 扶乩时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扶乩是一种民间信仰现象,和儒释道三家都有密切的联系。

扶乩要准备带有细沙的木盘,没有细沙,可用灰土代替。乩笔插在一个筲箕上,有的地区是用一个竹圈或铁圈,圈上固定一支乩笔。扶乩时乩人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口中念某某神灵附降在身。术士制丁字形木架,其直端顶部悬锥下垂。架放在沙盘上,由两人各以食指分扶横木两端,依法请神,木架的下垂部分即在沙上画成文字,作为神的启示,或与人唱和,或示人吉凶,或与人处方。旧时民间常于农历正月十五夜迎紫姑扶乩。扶鸾时必须有正鸾、副鸾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记录二人,合称为六部(三才)人员。运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笔,而在默认的沙盘上,由鸾生执笔挥动成字,并经唱生依字迹唱出来,经记录生抄录成为文章诗词,最后对该讯息作出解释。

所写文字,由旁边的人记录下来,据说这就是神灵的指示 ,整理成文字后,就成了有灵验的经文了。扶乩来源于古代占卜问神术。人们有了疑难,就通过龟卜、蓍筮向神祈祷,请求神灵指示,预测吉凶,再根据神的指示去办事。

结果通常扶鸾得到结果,都是极为古典的诗词或文章,占卜者声称那些讯息由神灵发出。一般来说,儒教儒经与道教道经的撰写,或与神仙的问答都常采取此法,扶乩的成果也因个人的文化修养而又所高低。其中以《上清经》、《太乙金华宗旨》、《唱道真言》、《吕祖全书》、《关帝全书》、《大成捷要》、《古书隐楼藏书》理论水平与思想价值最高。

扶乩的起源,按照《辞源》的说法是在唐代:“扶乩:〔扶箕、扶鸾〕旧时迷信,假借神鬼名义,两人合作以箕插笔,在沙盘上划字,以卜吉凶,或与人唱和,籍以诈钱。因传说神仙来时均驾风乘鸾,故名。起于唐代,明清盛行于士大夫间。《红楼梦》:我在南边闻妙玉能扶乩,何不烦她问一问?”然而,南朝的刘敬叔在其志怪小说集《异苑》中,就记载了时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紫姑神,凭偶像的跳动,卜未来蚕桑。而紫姑神据说原本是某个人家的小妾,正室忌恨她,每天强迫她去做肮脏的活计,专门负责打扫厕所和猪栏。某一年的正月十五日,紫姑愤而自尽。请紫姑神就是扶乩。由此可见,扶乩的起源当在南北朝时期,而非《辞源》说的唐代。

纪晓岚在其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了数十例扶乩事例。纪以为:“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固属假托”,但他也不否认有扶乩者系“炼二话手法而为之”

《四朝闻见录》记载,赵惇从24岁成为太子,可是一直四十多岁了,看上去父皇的身体还很健康,赵惇真是着急,想知道究竟要到何年何月,这种等待才到尽头。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神仙知道,所以皇太子赵惇决定扶乩请仙。派人找到一个姓陈的,因为善于请仙,人称“陈仙”。这种事当然不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陈仙被秘密召入宫中。先被带去与皇太子赵惇打一个照面,皇太子身穿白绢汗衫,腰中系着一条红绦带。

看到陈仙以后,赵惇便走入宫中,后面的整个过程他都不再露面。太监们摆上香案,燃起香案,供上金杯美酒,三只金碟子中摆着新鲜水果。陈仙扶箕提问,降仙用箕笔书写回答,写明某年某月某日,皇太子可以登上大位。太监把箕笔所写的字迹拿进去给赵惇过目,赵惇没说什么,只让太监们好生款待陈仙,厚赐金帛,最要紧的一点,嘱咐他出去之后千万不可对别人提及此事。

既然箕仙告知了登监大位的时间,赵惇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对陈仙的扶乩结果很满意。后来,赵惇果然如期即位,让他更加笃信请仙之事。

即位几年之后,宋光宗遇到疑难之事,再召陈仙进宫。据说,陈仙事先已经知道光宗皇帝的身体要出问题,借口说最近请仙失灵,请不到神仙,不敢欺君罔上。宋光宗只好作罢,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果然生病。

在宋代,扶乩请仙又称为“降仙”、“请紫姑”等。早在北宋苏东坡的时代就很普遍,使用的工具是箕帚,请的是所谓的“紫姑神”。《东坡志林》记载,绍圣元年九月,苏轼在广州拜访崇道大师何德顺。大师就擅长请仙,据说请下来的是一位女仙,诗才敏捷,词句中“有超逸绝尘语”。一首诗能得到苏轼如此评价,实在不容易。苏轼对此心存疑惑,但惊叹的成份居多。有人认为是紫姑神附在箕帚之上,苏轼认为那些诗句的品味,不是什么紫仙姑能具备的。苏轼于是感叹:“神仙之道,真不可以意度”,看得出他对请仙的态度。

宋代刘斧著的志怪、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载:杭州知府遇一对“雪消狮子瘦”对不出,遍请饱学之士也无对,于是请教扶乩大师沈延年,须臾,沈延年对出下联“月满兔儿肥”,对仗工整,令人叹服。

清代袁枚《子不语》记载了明代一件有趣的事情。某公在明朝时做谏官,曾经举行“扶乩”向神仙求问自己的寿命,请来的关神下乩坛说:“官至都堂,寿止六十。”后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国朝定鼎后,其人乞降,官不加迁,而寿已八十矣。偶至坛所,适关帝复降。其人自以为必有阴德,故能延寿,跽而请曰:“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关帝大书曰:“某平生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屈指计之,崇祯殉难时,正此公年六十时也。

清代官员信扶乩的很多,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都对此从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据清代薛福成《庸庵笔记》卷六记载, 曾国藩曾经试问乩预告兵败 。清末湘军首领曾国藩自称素不信扶乩之类。可是1858年四月初九,他在其弟府中偶尔观问一次扶乩降谕之戏,乩仙竞判当时九江大捷为不可喜,多少暗示了半年后湘军在三河被太平军首创的败局。后来曾国藩深为此神奇体验惊异不已,对他的幕僚说:“余向不信扶鸾等术,然亦有奇验者。李忠武公续宾之克九江也,余方街恤居家。一日偶至余弟[阮]甫宅中,塾师方与人未扶鸾之戏,问科场事。余默念此等狡[浍],何足为凭。乩盘中忽写赋得偃修文得闲字,余言此系旧时灯虎做'败’字解,所问科场事,其义云何?乩盘中又写'为九江之言,不可喜也’。余诧曰:'九江新报大捷,杀贼无疑类, 何为言败?’有自付九江去此二千里,我现不主兵事,忽提及此,亦大奇事。因问'所云不可喜者为天下言之乎,抑为曾氏言之乎?’乩判'为天下大局言之,亦为曾氏言之。’时戊午四月初九日也。余始[涑]然异之,而不解所为,至十月而果有三河之败,全军覆[殪],忠武公及余弟温甫咸殉焉。乩仙自言彭姓,河南固始县人,新死[于]兵,将赴云南某城隍之之任,道经湖南云。”

薛福成在文章末尾慨叹说:“噫!一军之胜负,关系甚巨,此时文正虽奉[违]里居,而东南全居,隐倚以为轻重。忠武固文正旧部,而文正之弟又在军中,半年之前,败为未见,而鬼神早有以告知。凡事莫非前定,岂不信哉?”

清代陈其元著《庸闲斋笔记》一书记述了自己应 “甲子举人”乩语的故事。陈其元(1812~?),青年时赴杭州应乡试,试前皆友游西湖时凑热闹的参加了一次扶乩。得到判语为“甲子举人”,即要在三十六年后才能中举。而他果然一再落榜,直到同治甲子(1864)才被左宗棠荐送入朝:道光戊子乡试,余年十七,闱前二三友人,闲游西湖,行至苏公祠,见人在内扶鸾,因入观之,其仙则吕祖也,其人多应试者,叩功名事,仙答于俪语,语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与固不之信也。底见人均肃恭敬致问,故长楫问已之功名,乩忽奋迅大书曰:“甲子举人也.。”戊子距甲子三十六年,众皆视余而笑,余亦笑而出曰:“不灵。”乩复书曰:“到期自知。”众追而告余。余又一笑置之。然自是屡踬秋阁,至同治甲子,余年五十三矣,时在宁郡,总办厘捐局务,浙江甫经收复,并不开科,余偶忆乩语,辄笑其诞,至秋间,左季高爵相荐举浙江人才,以陈鱼门,丁松生及余应诏,奉旨以直隶州知州发往江西补用。此年乙丑,余在江苏需次,闻浙江补行乡试,余忽忆乩语,乃请于中丞,回藉应试,比到浙江,则格于例,不能入闱,废然而返,复笑乩语之诞。至丙寅春,奉[徼]总办天津海运。[偈]见刘[松]岩中丞,在座有言乩仙不可信者,余因叙甲子举人一说,以证之。中丞沈思良久,忽曰:“如子所言,乩仙颇可信矣。子非甲子年荐举人才乎?明明道是甲子举人,何尚不悟乎?!”余闻是论,不觉恍然。忆乩语甚巧,或真有仙降耶?

扶乩一直到民国时期仍然很流行,民国七年(1918年),谛闲法师应北京徐蔚如居士之邀,到北京讲经说法,当时北京乩坛很盛,曾经有白城隍(旧时城市的守护神叫城隍)降鸾自称要去听谛闲法师讲经,如果有不懂之处,还要请谛闲法师解说。后来,谛闲法师应邀而至,白城隍和关圣帝君相约如期降鸾,并对谛闲法师大加称赞,当时这件事在北京社会引起很大反响。早在1934年上海滩就曾经流行过碟仙,近年来,在一些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碟仙、笔仙、银仙、筷仙等,也是扶乩的不同表现形式。1945年夏初,重庆成立了国际宗教研究会,发起人为了撰写宣言,便组织扶乩,请济公降临乩坛为研究会题写宣言,曾经出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外交使节、信奉基督教的卢春芳先生,亲眼目睹并记录下济公降临乩坛题写的乩文,济公以“锺灵毓秀”为韵,题写了中英文对照的《国际宗教研究会宣言》 。

扶乩的主要用途有问示题,问前程,通过扶乩教化,以及用于官场权斗和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古代学子以乩求神仙示题。《子不语》卷二十一记载了二桩偶合之事:“康熙戊辰会试,举子求乩仙示题,乩仙书'不知’二字。举子再拜,求曰:'岂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书曰:'不知不知又不知。’众人大笑,以仙为无知也,是科题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三节。又甲午试前,秀才求乩仙示题,仙书'不可语’三字。众秀才若求不已,乃书曰:'正在不可语上。’众愈不解,再求仙明示之,仙书一'署’字,再叩之,则不应矣。已而题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乩仙的手法很模糊,这是其高明处。学子很会联想,以“不知”为“不知命”,以“不可语”为“不如好之”,“署”是四个“者”,这些都与考题应验了。如果实在应验不上,乩仙说的“不知”、“不可语”也算是实话。

学子还以扶乩问前程。《阅微草堂笔记》卷四记载:“姚安公未第时,遇扶乩者,问有无功名。判曰:'前程万里。’又问登第当在何年。判曰:'登第却须候一万年。’意谓或当由别途进身。及癸巳万寿恩科登第,方司万年之说。后官云南姚安府知府,乞养归,遂未再出,并前程万里之说变验。”乩仙说:“万年。”可以作多种解释,遥远无期;此途不能;万岁(皇帝)开恩之时,因此求仙者必然可以与其中的一种解释巧合。纪昀对这个故事论述说:“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所谓鬼不自灵待人而灵也。蓍龟本枯草朽甲,而能知人吉凶,亦待人而灵耳。”

扶乩还教人们如何处世,戒贪、克淫,以谨慎行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记载:“海宁陈文勤公言:昔在人家遇扶乩,降坛者安溪李文贞公也。公拜问涉世之道,文贞判曰:'得意时毋太快意,失意时毋太快口,则永保终吉。’公终身诵之。”由此可见,扶乩有时并不全是迷信。扶乩在明代最流行。《山西通志》记载:“太原府纯阳宫在贡院东天衢,明万历年建。凡起造规划,偕仙乩布置。内八封楼、降笔楼,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对额皆乩笔所题,碑记乃李太白乩笔也。用醉翁亭体,文甚奇俊。”乩仙成了建筑师,李白成了乩仙,亭宇成了扶乩的产物。

扶乩术还作为权斗工具而受到青睐。明宪宗时,李孜省为了拉拢势力,通过乩仙说江西人赤心报国,启用了一大批亲信,顾王工以扶乩累官至太常少卿。扶乩术用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明史·蓝道行传》记载:蓝道行以扶乩术得幸,他为了搞垮政敌严嵩,“乩仙言嵩奸罪”,世宗于是遣放了严嵩。严嵩就与道士田玉勾结,田玉擅长扶乩术,诬蓝道行,蓝道行下狱死。另一个大臣徐阶极力反对扶乩术,他对世宗说:“扶乩之术,惟中外交通,间有验者,否则茫然不知。今宫孽已失,仅非道行所致。且用此辈。孽未心消。小人无赖,宜治以法。”后来,世宗杀了田玉等人。明俞如楫的《礼部志稿》载有马文升《复奏四事疏》:“宜令各该巡城监察御史及五城兵马司并锦衣卫巡捕官逐一搜访,但有扶乩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人等及无名之人,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可见,扶战术已经对社会发生很大危害,不然,马文升怎么会如此郑重地上疏?

清代有扶乩世家,以扶乩为业。《子不语》卷二十二记载:“乾隆丙午,严道甫客中州,有仙降乩巩县刘氏,自称雁门田颖,诗文字画皆可观,并能代请古时名人,如韩、柳、欧阳、苏来降。刘氏云:'有坛设其家,已数载矣。’中州仕宦者,感敬中信之。”

扶乩也有预言国家大事的,前述光绪三十年高涵静扶乩就是对光绪之后中国一百年历史的预言,其准确程度让人惊叹。

乩语的文采有时候让人惊奇,清顺治辛卯年(1651年)时,有个云间(今上海松江)男子扶乩。“乩仙”降临后,该男子问:仙从哪里来?乩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该男子又问:仙是何姓氏?乩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因为该男子不知道有《断肠集》,看见乩文有“儿家”两字,知道“乩仙”肯定是女子,便猜测道:“仙莫非是苏小小吗?”乩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该男子还是不解又问:“莫非是李清照吗?”乩书又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该男子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朱淑真降坛,于是一问一答,“乩仙”写成《浣溪纱》等词后离去。因为该男子不通诗文,不知道朱淑真的诗作《断肠集》,所以这里“乩仙”的文采,明显高于该扶乩者,乩文由扶乩者造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曾有人扶乩,迎来吕洞宾降乩作诗云:“此间鸡犬亦神仙,信是桃源别有天。觉得春风都着意,绿杨如画柳如烟。”似乎仙界也一样的拥有鸡犬、春风、杨柳等人情风物,炫耀之色溢于言表。另外还有人在扶乩时,遇到谭嗣同降坛作诗:“亚陆已无华世界,轮回尚有泪汍澜。这回莫问人间世,渺渺天风送玉鸾。”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失败遇害,死后似乎也陷入悲苦无奈的处境。

看了历史上许多扶乩的故事,让人对这个被称为“迷信”的神秘而准确的预测感到不可思议,你说它是迷信,何以如此准确地预言国事人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