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理宏│家乡的黄梅戏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阅读数达到2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3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4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1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老家黄梅 编委会
顾问:李新春
岭南十三叔 刘富春 朱文霞
主编:龙静
编辑:张功承 汤燕春
吴柳珍 景阳钢 柳树老师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文\潘理宏
潘理宏,男,70后,原为黄梅县广播电台通讯员。1993年南下打工,现在某上市公司上班,客居佛山。喜欢文字,多篇文字见刊见报,现为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
每到过年,使我最难忘的莫过于家乡的黄梅戏了,身在戏乡,长在戏乡,当然对家乡戏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戏是过年热闹的表现,农村人平时忙得很,难得有功夫到县城剧院看一场戏,这大过年的则这就不同了,请个班子,热热闹闹的唱上几天。这几年过年的戏越来越排场了,年前村里的几位长辈就忙活着请戏班的事,并挨家挨户的收份子,户主们是通情达理的,无须多说,比收集资款收电费可省事多了。以往每人是块把钱,在外工作的,家人更得出份子,家里有了“吃外饭”的更高兴,不能让人瞧着掉底子,更有撑脸儿的,出手几十块,大方的很,明年村头的红榜一张,讨个欢喜吉利。
大抵过了年初七,这锣鼓就开了场,戏台很简单,选个高点的土台整平地面,搭上一个竹棚,遮遮日头,挡挡露水就可以了。什么“牛郎织女”“打金钗”地唱开了,没等到锣鼓儿敲敲响,那台下老的少了上一大片,中年以上的妇人家占多数,小孩子喜欢热闹扯着大人的衣裳在戏台周围蹦蹦跳跳买吃的。
戏唱到兴头上,便歇场,达后台出了个福官,手捧金匾给大家拜年贺喜。小丑登上台来,拿一个长竹杆,竹杆前系一个小竹篮,这叫“报家牌”,讨个胭脂钱,叫到谁,谁就将钱放到晃来晃去的竹篮里。没有一个人会不给,人多要撑脸的给出一个十块,那福官一报,大家“哗”的一闹,那小篮子不多时就满了。
戏要唱到十五才收场,到元宵节晚是高潮,舞狮耍灯的也随着开了场,远远望去那村庄亮堂堂的如白昼,笑声、叫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总要闹到近兴才罢。元宵过后,也就逐渐降温,各自忙各自家的事,又开始一年的劳作。
说起这家乡的黄梅戏,还让我在厂里风光了一回。现在想起来,心里还美滋滋的。厂里为了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在宿舍楼和厂房装上了广播,下班或假日常放些流行歌曲,戏曲唱段也有,但都是粤剧,厂里外来工占多数,都不怎么喜欢听,即使听的也说:叽里呱啦,什么也听不懂,吵死人。我突然记起了家乡的黄梅戏,便给家乡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叫他务必给我寄两盒黄梅戏唱带。过了半个月,戏带寄到且附了一封信,笑我这种乡调俚曲城市人爱听吗?我有点心虚地将戏带给了开广播的张姨。张姨是江西人,一看带子那笑就挂在脸上。礼拜天的一大早,那朴实的二胡伴随着悠悠扬扬的音乐一响,使员工们着实吃了一惊,干什么都像放慢了脚步,怕错过了听戏的机会。一场《女驸马》把大家心里熨得舒舒服服,赢得的夸奖就甭提了!
来深圳四个年头了,久别那“一去二三里,村村弯弯都有戏”的故乡,好想回去美美的看上一场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