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将苑》下卷25篇
第二十六篇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
五星合度,孛慧之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
门幽动,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
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
万全矣。
【大意】
该篇认为,行兵之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天势,二是地势,三是人
势。
为将者如果能顺应天时、地势、人心,就能所向无敌。
译文
全屏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没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于险峻的地势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羊肠小路还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参考资料:
第二十七篇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
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三军数惊,士卒惰慢,下无礼信,
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
征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是否用贤人、远小人,三军是否同心,
士卒是否服从,战士是否勇敢,刑赏是否公平,是战争胜败的前兆。
译文
全屏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第二十八篇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下假
之以赏罚,亦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使之辨青黄,
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口
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
周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大意】
该篇强调君主不干预,由军队将领全权处置军务对于决胜的重要性,
重申了“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
译文
全屏
将帅是军队中的关键。他悬系着千万士卒的性命,关系着战争的胜败结局,左右着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象用绳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象用胶带粘贴人的双眼,却要求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主将没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力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吕尚那样出类拔萃的才智,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自保。所以,孙武说:“将帅一旦领兵作战,一概不从君命”。亚夫也讲:“在军中,只有将帅的命令可听,没有听见君主的诏令”。
第二十九篇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
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
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若此,所向必捷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应如何对待自己的部下,其中的一条重要准则,
是要把士兵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人人听命。
译文
全屏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临时,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荣誉推给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葬他们,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第三十篇三宾
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悬流,奇谋
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如熊虎,
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引为中宾。有多言或
中,薄技小才,此常人之能,可引为下宾。
【大意】
古时行军打仗,往往设置幕僚,为将帅们出谋划策。该篇把幕僚们
分为上、中、下三等:多才多艺、奇谋叠出的为上宾,勇猛刚健、气势
锐利的为中宾,偶有小计、才气平庸的为下宾。
译文
全屏
凡是三军出征作战,将帅必须有各类幕僚人员为自己策划参谋,共同讨论利弊得失,辅佐在将帅左右。有些人口若悬河,能提出奇妙的谋略,见闻广博,多才多艺,这是万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为将帅的高级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样勇猛,象猿猴一样敏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为将帅的中级幕僚。有的人喜欢发表言论,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辈,可以成为将帅的下级幕僚。
第三十一篇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
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
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
也。
【大意】
该篇分列了为将者用兵打仗的三个高下层次:智将是料敌先机、举
重若
轻,能将是在短兵相接中战胜敌人,下将是与敌交锋,难料胜负。
译文
全屏
如果能把危险的局面转换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转变成复杂之前就预先做了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时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军中设立了严明的刑罚但不以动用刑为最终目的,这是用兵的上策,这样的首领是智者。与敌人交战,将士已布列阵形,双方兵马交错,短兵相接,这时将帅如果能乘机以种种威势扩大自己的影响,使敌军混乱以致失索,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战场上,将帅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但只是逞一时之能,双方损失极大但不分胜负,这是用兵中的下策。
第三十二篇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于游逸;重塞山林,利于不意;前林无隐,利于潜
伏;以少击众,利于日暮;以众击寡,利于清晨;强弩长兵,利于捷次;
逾渊隔水,风火暗昧,利于博前擒后。
【大意】
该篇论述了战争中的一些具体规则,如在草木深厚的地方,利于进
行游击战;在山峦重重的地方,利于袭击;敌众我寡时,应在傍晚进行
袭击;我众敌寡时,应在清晨发动进攻;等等。
译文
全屏
在草木茂密的地区作战可以采用游击战略;有浓密的山林地带作战可以用突击的办法,出敌不意;在平原作战没有任何隐蔽物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壕堑战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方应在黄昏时候攻击敌人;在我众敌寡的时候,则应在清晨向敌人进攻;如果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强盛,则应速战速决;如果隔岸对峙,又有风沙,视线不清,就应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
第三十三篇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敦能见机而作?见机之
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
而失色。
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
【大意】
该篇阐发了出其不意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要取得战争胜
利,就必须把握时机,而出其不意则是把握时机的最好方法。因为攻敌
无备、祸出不测往往能乱阵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译文
全屏
必胜的要诀及掌握情势变化以指挥调动部队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谁又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呢?掌握时机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兽离开山区,失去了险峻的山势做依托,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凭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对敌人来说,让灾祸突然出现,防不胜防,无法预料,是最好的制胜办法。
第三十四篇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熟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
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
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
之形,可以决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预料战争胜负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
是通过对战争双方的领导者、国力、军力部署等方面的比较来预测战争
的结果。
译文
全屏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能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实力的虚实后就对双方交战的结果有了基本的认识。将帅在预料胜负的结果时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双方的君主哪一个比较圣明?双方的将领哪一个更为贤明有能力?双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双方哪一方的粮草更为充足?双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双方的军容哪一方更为严整?双方的战马哪一方跑的快?双方哪一方占据的地势更为险要?双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计谋?双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惧的邻国?双方哪一方的国力更富有?双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过比较上述几个方面,双方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了。
第三十五篇轻战
螯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倚其备也。是以锋锐甲坚,则人
轻战。
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
同;揉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大意】
该篇说明要使军队能轻松地投入战斗,必须有很好的战前准备,这
包括要有锐利的武器、坚固的盔甲、精密的侦探、勇敢的将帅等等。
译文
全屏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虫子就是凭着令人生畏的毒刺来保护自己,使人不敢轻易地招惹它,士兵在战场上能勇敢作战,是因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锋利的武器,坚实的铠甲,那么所有的将士都可以勇猛善战。如果铠甲不够坚实,就好象赤身裸体与敌人拼杀;如果弓箭射不中敌人,就好象没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标,但因为力量不够没有射进去,就好象弓箭没有箭头一样;如果战前的侦察工作做得不仔细,不周详,就好象一个盲人在准备作战;如果将帅不能英勇更不善战,就好象没有将帅一样。可见,这些都是在战备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三十六篇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
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
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耴苇相参,
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大意】
该篇指出要根据地势的不同来部署自己的军队:山林土陵,丘阜大
河,有利于步兵作战;土高山窄,连绵不断,有利于战车的骑兵作战;
依山靠涧,林高谷深,有利于使用弓弩;草浅土平、前后开阔的地方,
有利于使用长戟;耴苇、竹树交相掩映的地方,有利于使用枪矛。
译文
全屏
好的地势对军队作战取胜是最好的帮助,身为将帅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地势地形特点就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险川的地形,适合用步兵作战。山势高陡、蔓草杂生的地形,适合用战车、骑兵作战。在依山临水、狭涧谷深的战场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战。在平坦宽阔、可以自由活动的战场上,可以用长戟与敌交战。在草木交错的地带,又可以充分发挥长枪、长矛的优势。
第三十七篇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
有智而必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
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
而情缓者可袭也。
【大意】
将帅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勇敢而不怕死,有的急于求成,
有的贪婪,等等。在战争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不同特点采取具体的
克制办法,如对勇敢而不怕死的,可去触怒他;对急于求成的,可有意
拖延他;对贪婪的,可设计贿赂他;等等。
译文
全屏
将帅的性情对作战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将帅勇猛顽强不惧怕死亡,有的将帅性情急躁没有耐心一味追求速决,有的将帅贪爱小功、小财,有的将帅过于仁慈失去了威严,有的将帅虽有计谋但常常犹豫不决,有的将帅则谋略有余而不能身体力行。所以,对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将帅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待仅有匹夫之能的将帅要设法使其暴躁起来然后消灭他;对待性情急躁没有耐心的将帅,要用持久战、消耗战去消灭他;对待贪图功利的将帅,要用财、色去贿赂引诱他;对待仁慈有余威严不足的将帅要使用各种办法使他整日奔忙;对待智而心怯的将帅,可以用猛烈的进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对待谋而情缓的将帅可以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使他彻底灭亡。
第三十八篇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
小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阵失
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午坚利,四邻和
睦,大国应救,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大意】
该篇强调要善于根据敌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一支士气低沉、
军备不足的军队,可以实施攻击,相反,就得待机而动。
译文
全屏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一定会首先打探敌人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凡是敌人处于下列情况:军队长期征战失去锐气,粮食供应不上;百姓对战争怨声不断;士兵不熟悉军中的各项法令;武器装备不充足;行动作战没有任何计划可言;战时孤立无援;将、官对部下刻薄无度又暴敛资财;赏罚不清,士兵懈怠;阵营混乱,没有秩序;偶尔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这时就可以向敌人发起进攻。凡是敌处于下列情况:能选派贤良之士辅助将帅,粮饷充足有余,百姓生活安定,铠甲、兵器锐利精良,能与周边国家保持和睦友善的关系,又有大国作后盾,这时,就应设法避开敌人,不可轻举妄动。
第三十九篇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
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
进不可挡,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与之安而不与之危,其众
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大意】
该篇要求在战争中,军队必须严整。严整的军队的主要标准是:驻
扎时有秩序,行动时很威严,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敌不敢追,前后
左右都能互相照应。
译文
全屏
部队作战以保持整体的战斗力为胜利的关键。如果将帅对部下赏罚不公,赏罚无度,将官的命令不能让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从指挥,该进时不进,该止时不止,就是有百万大军,也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所谓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是指军队平时井然有序,驻留时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行动起来威武有势,进攻进锐不可挡,后退地则敌人无缝隙可钻,部队能前后呼应,左右一致,服从指挥调度,所以很少出现危险的局面,这样的部队内部团结,士兵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能经受任何考验,总是保持旺盛的斗志。
第四十篇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
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老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
身,后之以人,则士兵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激励士气的方法,主要包括:给将士们一定的地位和财
物,讲求信义,严格执法,身先士卒,赏罚分明,等等。
译文
全屏
将帅对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赏以钱财,这样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来尽力;要以礼相待,以信、诚来鼓励部下,这样部下就会以舍生忘死的决心投入战斗;要经常对部下施恩惠,赏罚时公平严明,一视同仁,这样就会赢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撤退时主动掩护他人,这样部下会英勇善战;对待部下的点滴小心都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部下会积极向上,互相劝勉,永保昂扬的斗志。
第四十一篇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法古。骄者招毁,妄自稔祸,多语者寡
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大意】
该篇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准则。
译文
全屏
大凡圣人都崇尚天道,贤明之士则推崇自然法则,而有智慧的人则以效法古代的贤者为根本的立身之道。骄傲自大的人注定要失败,狂妄荒廖的人则极易招惹祸患,夸夸其谈的人很少有信议可言,只顾自我标榜的人对待他人则薄情寡义,身为将帅奖赏无功肯定会被部下离弃,惩罚无罪的人则肯定使百姓怨声载道,喜怒无常的人,难逃灭亡的厄运。
第四十二篇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
前,或发于后。
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
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人无措手足。
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
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以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
以冲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
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
乱耳目而攻之,可以胜矣。
【大意】
该篇具体介绍了在丛林中作战、在草木丛生地带作战、在山谷中作
战、
在水中作战、在晚上作战时的种种方法。
译文
全屏
军队在森林中作战的方法是:在白天以旌旗作主要的指挥工具,在夜间用铜钲、擂鼓指挥,以短兵为主,可以巧妙地设置埋伏,有时进攻敌人的正面,有时进攻敌人的背面,有时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在草丛中作战的方法是:利用刀、剑、盾牌等短型武器,在与敌人交锋之前,事先调查好敌人的进军路线,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下哨兵,十里一大哨,五里一小哨,把所有的旗帜收藏好,把铜钲、鼓包掩好,当敌人过来时,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作战,可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埋伏,勇猛出击,让身手狡捷的士兵站在高处,让不怕牺牲的士兵切断敌人后路,用弓弩向敌人射击,接着使用短兵继续进攻,使敌人瞻前顾后,没有反击的机会。在水上作战的方法是:利用船只作战,训练士兵掌握各种水上技巧以攻击敌人,可以在船上多插旗帜以迷惑敌人,要用弓、弩猛烈地向敌发射,也可用短兵与敌人在近处交手,还要在水上埋设栅栏防止敌人入侵,这一切都要顺水的流向进行。在夜战作战,以安静、隐密为主,可以秘密地派部队偷袭敌人,也可以用火把、战鼓扰乱视听,用最快的速度攻击敌人,以取得胜利。
第四十三篇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
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胜于匹
夫,况众人乎。
【大意】
该篇说明了人和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
译文
全屏
将帅领兵作战,要注意使部队内部官兵之间、官官之间、兵兵之间和协、团结、作到了这一点,部下会主动地竭尽全力冲锋杀敌。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谋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议论纷纷,谗言与恶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智慧,也不能打败一般的庸人,更何况是人数众多的敌军呢?
第四十四篇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持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
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
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
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
窘也;屡罚者,困也;来委谢者,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大意】
该篇介绍了在战争中考察敌情的种种方法,如军队半进半退,是诱
人深入;士兵扶杖而行,是因为饥饿;旌旗乱动,说明军队已乱;等等。
它们都是对实际战争经验的总结。
译文
全屏
将帅领兵打仗需要根据一些现象判断敌人的真实情况。如果敌人在与我军争战时按兵不动,一定是凭借了险要的地势;如果敌人不断地向我军挑战,一定是想引诱我军首先出击;看到树木无风而动,一定是敌人的战车悄悄驶来;看到尘土低飞而且范围很广,肯定是敌人的步兵正在进袭途中;当敌人言辞强硬而且做出向我军进攻的样子时,一定是在准备撤退;当敌人忽而前进,忽而后退时,就是在引诱我军进击;发现敌军扶仗而行、萎靡不振,敌人肯定已经饥饿难忍;发觉敌人对有利的时机不加以利用,则敌人肯定已相当疲劳,无力再进;飞鸟在敌军的阵地群集栖飞,则表示敌军阵营已开始空虚;夜间听到敌军阵地喧哗吵闹的声音,则表示敌人内部对战争十分恐惧害怕;敌人的军队涣散,混乱不堪,是因为敌军主将正失去应有的威势;敌军的旗帜混杂纷乱,表示敌军内部已经大乱;敌军的将、官不断地发怒,则表示战争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敌人对取胜已失去信心;敌军奖赏过频,刑罚过繁,表示敌军主帅已无力扭转自己内部的混乱和士兵不服从将帅命令的局面;当敌人派遣使者低声下气地来求敌时,则表示敌军想停战;如果敌人送来贵重的物品,说尽甜言蜜语,则表示敌军想私下讲和。
第四十五篇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
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大意】
该篇强调为将者一定要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要有丝毫特殊化。
译文
全屏
身为将帅,在作风上还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军营中的水井还没有打上水来时,作将帅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给士卒吃的饭没有煮好,将帅也不要先喊饥饿;军营中的火堆还没有点燃,将帅也不能先叫寒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造完毕,将帅也不能先言困乏;夏天酷热,将帅不要轻易地拿把扇子取凉;多雨天气,将帅也不要首先举伞避雨,总之,在各种生活细节上要处处与士兵相同。
第四十六篇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
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
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全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
武、穰苴之类也。
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大意】
该篇说明了法令对于统御军队的重要作用。
译文
全屏
将帅领兵能使自己指挥的百万大军,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气凝神,稳而有序,不敢松懈,这是严格法令的结果。如果将帅不能刑赏部下,部下不知礼义,就是据有天下,尽占四海之内的财富,也难逃自我灭亡的命运,比如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但是,如果将帅在领兵的时候,能以法令为赏罚的依据,部下是不敢违背将帅的命令的,比如孙武,穰苴这样善用法制的人。可见,法令是不能轻视的,由法令而生的将帅的威势也不可以违抗。
第四十七篇东夷
东夷
译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译文
全屏
东夷这样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不守礼义,勇猛强悍,凶狠善战,他们依山傍海,凭借险要的地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对外防御的能力。其内部上下和睦,百姓乐业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战胜他们。如果在他们内部出现了上下不合的兆头后,用离间的办法,扩大他们上层内部的矛盾,使之混乱,使百姓背弃他们,造成尖锐的冲突,然后用仁义、道德的理论安抚、招抚他们,并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进攻,就可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第四十八篇
南蛮
译文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译文
全屏
南部有许多小的野蛮民族,他们的性情是无法教化的,这些民族常常结合成不同的利益团体,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们平时住在山洞水边,有的民族聚集一处,有的民族则分散在各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他们那里海产奇货,敌人个个贪婪好战,春夏两季常发生瘟疫,所以对南蛮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可以久留。
第四十九篇
西戎
译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译文
全屏
西部的少数民族,性情勇悍贪利,有的结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没有充足的粮食,但金银财宝却很丰盈,这些人个个都勇猛善战,很难使他们屈服。他们住在大漠以西,种族繁衍很快,有广阔、险峻的形势,他们习惯于逞强行凶,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时机,当他们外遇他族挑战,内朋混乱时,才可以向他们进兵,彻底地击败他们。
第五十篇
北狄
译文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县,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译文
全屏
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饿的时候,他们就捕食野兽,寒冷的时候,他们就用兽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力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蛙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运用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
名著评点